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如何在中小学推行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目前教学改革中的焦点和难点。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中的“国学”或相关的教学科目。兹就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与学科渗透提出“三言教学法”,试图实现文史哲艺的内部交叉和外部渗透。本章不拟对《庄子》中“三言”的哲理意蕴做深入的探析,仅借用“三言”的词汇和表达,来作为中小学国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借鉴和总结。可称之为经典的外部“重言”教学。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近十数年来,国学教育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现代中小学课堂。教育部新编的三科教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更是明显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所以,如何在中小学推行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目前教学改革中的焦点和难点。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中的“国学”或相关的教学科目。相对于在科研领域大学教育中国学作为学术的分类相比,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更多的是指一门课程。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就必须有相对具体的、有限定的内容,而要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就必然要涉及相关其他教学科目即学科渗透的问题。兹就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与学科渗透提出“三言教学法”,试图实现文史哲艺的内部交叉和外部渗透。

本章的“三言”借用《庄子·寓言》中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用这三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推进对于道的描述和形容。“寓言”指“寄寓之言,十居其九,意在此而言寄于彼”(清王先谦注)。“寓言”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其思想,阐发对于天、道、德、真人等的理解。“重言”,“借重先贤时哲的言论”(陈鼓应释)。“卮言”,“继之以曼衍”,“曼衍者,散漫流衍、不拘常规也。”三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丰富的暗示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本章不拟对《庄子》中“三言”的哲理意蕴做深入的探析,仅借用“三言”的词汇和表达,来作为中小学国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借鉴和总结。并试图借“三言”的方式,来创立一种适合于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模式,一种能将国学教育与当代中小学基础学科互相渗透,如(语)文(历)史(品)德艺(术)、甚至与自然学科的融通和渗透的教学方式和思路,以达到对国学经典的深入浅出的阐释,也自然将国学教育融入到中小学现有的基础学科教育中,互相促进、互为助益,成为水乳交融的一部分。此分别论之。

(一)“以重言为真”

重言教学法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国学教材中本身就有的“重言”的解释和教学,可称为经典的“重言”内部教学。如对《中庸》中《诗》的引用的解释。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的应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深化国学经典的学习。可称之为经典的外部“重言”教学。经学经典的学习本来就体现出多学科渗透的特点,重言教学法尤其能够使得中小学国学课堂教学有“重言为真”的“信而好古”的意义,凸显出原典阅读教学中可以“互文见义”的特点,也使得经典的教与学呈现出不断深化的阶梯式和螺旋式特点。

重言的学习,在国学经典的细读中,更多的是一种互相强化和互相解释、说明的功用,或以经证经,或以经证史等等。以《中庸》引《诗》为例。《中庸》中大量引用了《诗》中的篇章,作为论证的基础和依据。兹将其征引的《诗经》之处(其中也有非《中庸》直接饮用,而是间接引用者),略列举于下: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云:“鸢飞戾正,鱼跃于渊。”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诗》曰:“衣锦尚絅。”

《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www.xing528.com)

《诗》曰:“奏格无言,时靡有争。”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型之。”

《诗》云:“余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以上,为《中庸》所引用的《诗经》部分,《中庸》反复征引《诗经》中的句子来分述“道不远人”“君子之道”等观点,使之更为具体可感。其征引的目的,既因为《诗经》广为学习者所熟悉,也因为《诗经》中的比兴更为生动可感,同时以《诗经》为“重言”,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所以,其基本采用“《诗》曰(云)……(是)故……”的句式和逻辑。如“《诗》曰:‘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格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型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等等,都是以《诗》作为言述和推进的基础,或者说,通过对《诗》的阐述来建立和深化观点。以最末为例:“诗云:‘余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就教学的渗透而言,学习《中庸》对于理解《诗经》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反之亦然。除了《诗经》外,《中庸》中还引用了大量《论语》中“子曰”的内容。而《中庸》这种重言的方式,与《庄子》相同,在国学经典中经常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借鉴。

重言的外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某一种经典或国学课程的某一部分时,主动联系另一种经典来进行讲解和阐释。也类似于对比(或联系)教学法,但其对比和联系的对象文本具有一定经典地位,并因此具有言说的权威性,使得这种联系或对比式教学对原来文本的解释和理解起到佐证和绝对的支撑作用。如讲解《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与《论语》中的“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对比,就可深化对儒家思想的整体性的理解。讲授《庄子》的“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可以与《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联系起来对比。讲解《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太上,不知有之。”与《论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等联系;讲解《庄子》“万物云云,各复其根”联系《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讲解《庄子》“心斋坐忘”与《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相联系和对比;讲述《易经》:“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联系,对比其异同,等等。以重言的教学法进行对比,以经证经,对于中小学生自觉联系未学过和复习已经学过的经典,都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卮言为曼衍”

这里借用来指中小学国学课堂中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主题、不同的例子,教师对国学经典所作的阐发、理解和延伸。学科渗透是国学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即“君子不器”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途径。卮言的曼衍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卮言”教学法也有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围绕一个主题作充分的引申。以《诗经》为例,在《论语》中记录有关于学《诗》之意义。《论语·子路》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有:“不学诗何以言?”《论语·阳货》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知,学《诗经》,不仅仅只是文学的学习,也“常被用来作为外交辞令,以展示所依据的权威和规范”[17]。如讲解《庄子》中的“真人”时,与《老子》“圣人”、《论语》中“圣人”“君子”“善人”等进行发散性对比。又如《庄子·天下》篇评“内圣外王”之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梁启超评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如果让学生理解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基础,进而再理解《大学》《中庸》,会有更深的体会。

第二种方法是以不同教师的个体风格为特点,表现为较为自由的发散延伸型授课方式。由于目前没有系统的指导中小学国学教育教学的教学参考书,所以教师的授课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性化特色,故而这种“卮言”教学法往往会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和个体能力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色彩。可以联系不同主体、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所作的即兴的升华或展开,使得国学课堂的学习变得真实生动,也更能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这往往成为班会类型的国学教育课程上常常采用的方式。有时也会让学生联系经典名句来做阐发,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教与学的方法。无论是儒家经典中的君子,还是道家经典中的真人、圣人,都追求心性的自我修行,都注重人与天的谐和,追求精神的自适。《论语·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庄子》中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天地人,三才者”,国学教育,是人的培养,是人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心性修养、艺术感知、生命精神,才是最终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在当代提倡国学教育,其目的并非为了强化学生在某一学科或某一特长方面的能力,而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情怀、有视野、有胸襟、有审美的真实的人。

目前中小学的国学课中,学与德是两大主体内容,尤其是后者。《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以国学经典中的名句或段落,来作为一种学习指导、行为约束、德行规范,是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可以视作一种卮言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中小学经典教育中让国学回到生活的主导方式。

(三)“以寓言为广”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是借外论之,也可以是借内用之。借外论之,更近乎于“重言”,借内论之,即以其中的故事(寓言)用白话的形式或者密切相关的故事来讲解,借内论之的寓言教学法尤其适合于“寓言十九”的《庄子》讲解中。用浅近的语言解释经典中的寓言故事,生动活泼,不仅可以降低一些经典的理解难度,也可以帮助中小学理解和记忆。如用“塞翁失马”讲解《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用“庖丁解牛”“呆若木鸡”讲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外万物的修身境界;用“大瓠之种”讲解《庄子》的无用之用;等等。寓言教学法使得国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也使得中小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有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寓言教学法,其实也是目前中小学国学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这里不详细展开。

以上“三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很难完全截然区分或判分。特别是在小学国学教育中,兴趣导引为主的教学目的,往往使得国学教育的“三言”教学法特色十分明显。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是完成人的教育,国学教育更是如此。目前,小学的国学教育课往往是在班会、德育、思政、校本等课中开展。重言的教学方式无疑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引用“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篇》)来讲解为人之道;用“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来讲解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等等,都可以作为重言教学法与卮言教学法相结合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