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开设国学课程的依据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开设国学课程的依据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开设国学课程,符合国家当前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也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划和教育目标,能够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刘毓庆的《国学概论》沿袭章太炎先生的分类,认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个方面“构成了国学的全部”[8]。“国学”的主体应是以儒家经典及诸子学为本根,旁及小学、史学、文学、佛道等各方面内容的传统文化,国学课程的开设应以此为依据。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开设国学课程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基础教育开设国学课程,符合国家当前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也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划和教育目标,能够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

(二)理论依据

1.“国学”范围界定的标准

据陈来《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一文说,“国学”的概念是1905年由邓实、黄节等人最先提出,近代“国学”的定义有三种:一是“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二是“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三是指“国学的研究”[6]。现今流行的几部著名的国学概论或通论类著作,国学包括的内容不同。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由“国学概论”和“国学略说”组成,前部分主要叙述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发展演变,后部分讲述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钱穆在《国学概论·弁言》说,国学“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7],其书所述主要为经学、诸子、魏晋清谈、佛典翻译、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刘毓庆的《国学概论》沿袭章太炎先生的分类,认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个方面“构成了国学的全部”[8]。曹胜高的《国学通论》一书主要述及儒学与经学、史部、子学、集部、佛学道教古典艺术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学等,内容极为广泛。综合以上各家看法,我们认为“国学”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融旧开新,再续敬德尊圣、平等向善、知止乐天人文传统,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以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开朗的文化胸襟,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国学”的主体应是以儒家经典及诸子学为本根,旁及小学、史学、文学、佛道等各方面内容的传统文化,国学课程的开设应以此为依据。(www.xing528.com)

2.课程规划的理论

在国学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规划理论,如以泰勒原理为规范,融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的“反思”“对话”等因素,强调“课程结构”“过程模式”及“4R”标准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依据的理论有三:一是打破以前的“学科本位课程”,强调“学生本位课程”,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进行素养教育,而不仅仅教给他们事先确定的、冷冰冰的学科知识;二是制定“文化参与”的课程,课程应从一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应“从学科隔阂的‘封闭’文化走向兼收并蓄的‘杂学’文化”[9],国学课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3.课程统整的理论

“课程统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贯穿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分科的课程架构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学科沟通融合,通过课程统整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是推动课程持续变革的有效手段。如“弗雷斯特·W.帕克(Forrest W. Parkay)等人引用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1984 年的相关报告说,‘师生应该整合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钟启泉指出学科课程的弊端是‘经验片段化’与‘知识割裂化’,学科统整‘则软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整个课程的目标在于探讨中心主题’”[10],国学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规整语文、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促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