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正掀起一股强劲的国学教育热潮。国学教育之所以兴盛主要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国学中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宝库,它可以弥补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缺失,弱化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国学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新时代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3]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学的教材建设尤为紧迫。本章所论仅限于面向中小学校学生的国学教材。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社会上正掀起一股强劲的国学教育热潮。国学教育热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高等学校到普通的中小学幼儿园、从正规教育到各类社会培训、从公办学校到社会办学都可以看到,国学教育的开展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国学教育之所以兴盛主要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国学中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宝库,它可以弥补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缺失,弱化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建设美好的精神生活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所以习主席又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国学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新时代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乔福锦在《国学教育论纲》中谈到“国学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时说:“守先是为了待后,只有继往,才可开来。创新的基础,是历史积累。保持创新活力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并不冲突,国学教育与教育的现代化也不对立。国学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也不是西方大学中作为‘古董’研究的‘汉学’,而是数千年一脉相承并且至今仍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学问。在此意义上的国学教育,也应是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学术教育。”[2]由此可见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需要有好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好的国学教材。所谓教材,“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培养人才的工具。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科学世界观和优良道德的工具。”[3]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学的教材建设尤为紧迫。(www.xing528.com)

当前,中国图书市场有关国学的读物品类众多,内容丰富。其中常见的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国学读物,成书的方式通常是重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学大师的经典国学著作,其目的在于“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权威、实用、通俗的普及性读本;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积累和参考资料;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决策参考、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4]。这些书籍的最大特点是浅近,“丛书的新作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旧著则尽可能地做一些通俗化、大众化的处理。浅近,是为了贴近我们大家,也是为了我们大家能够走近乃至走进那些大家名作。”[5]代表性的书籍有: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第一辑有10本,分别是:《章太炎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王国维讲国学》《闻一多讲国学》《吕思勉讲国学》《蔡元培讲国学》《朱自清讲国学》《刘师培讲国学》《辜鸿铭讲国学》和《陈柱讲国学》;金城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大家读大家”系列丛书有《章太炎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朱自清讲国学》《吕思勉讲国学》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大师眼中国学”系列丛书有《章太炎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朱自清讲国学》《李叔同讲国学》《辜鸿铭讲国学》《林语堂讲国学》《胡适讲国学》《闻一多讲国学》《王国维讲国学》和《鲁迅讲国学》等;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12月联合出版的“大师讲国学文库”系列丛书有《梁启超讲国学》《胡适讲国学》《陈寅恪讲国学》《南怀瑾讲国学》《王国维讲国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的《傅斯年讲国学》;常桦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一生要读的50部国学经典》;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民国时期最有价值的国学大师讲稿”系列丛书有《章太炎: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稿》《王国维:历史·文学·戏曲论稿》《钱玄同:国学文稿》《梁启超:国学讲义》《孟森:在北大明史》《孟森:在北大讲清史》《蔡元培:讲演文稿》《傅斯年:史记诗经文稿》《李叔同:艺术佛经文稿》《朱自清:国学精典入门》。其中也有一些是介绍、普及国学知识的读物,如祝和军编写、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的《读国学用国学》;张晓杰主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这些读物有很强的专题性、专业性,面向的是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的读者。它们并不适合作为中小学校的国学教材来使用,因而不在本章所论范围内。

国学读物中还有一些面向高等学校学生使用的国学教材,比如康清莲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该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大学理工科学生,目的是“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改善大学教育质量,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意义。”[6]徐宏力、苗莉、朱尊庆编著的《国学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此书是青岛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基地——浮山书院的实训项目。楼宇烈著的《十三堂国学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也有再版的民国时期国学教育的教科书,如钱基博的《国学必读(上、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这些大学国学教材相对于中小学国学教材而言,内容更为全面,难度、深度明显加大,部分带有国学的学术研究成分。它们也不在本章所论范围内。本章所论仅限于面向中小学校学生的国学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