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萧敏莹老师的示范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萧敏莹老师的示范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敏莹老师这个课例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当然,就这个课例来说,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萧敏莹老师的示范

英语文化对比之美——小学英语课堂渗透国学文化的教学案例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澜石小学 萧敏莹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1.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始终对课程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新鲜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生生交流融洽。(www.xing528.com)

2.教材二次开发,利用英语绘本、《三字经》以及《弟子规》进行学科融合,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接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有利于用英文传播中华文化。

3.利用英语绘本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家庭传承的概念。展示家庭树的制作方法,为学生学习家庭成员词做好了铺垫,为制作家庭树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同时能让学生在家庭树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家庭的概念,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

4.学生在对比学习英语绘本和《三字经》的过程中,感受中英文化的相似之处,理解家庭一脉相承的传统概念。学习《三字经》的英文版,还能巩固和拓展家庭成员单词,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构词法。例如,《三字经》中的新词grandchildren与课本重点词grandparents,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缀grand的意思。在学习《三字经》中英文版本中,感受到中西文化思想和语言表达的异曲同工之妙。英文版的《三字经》兼顾原著的音、形、义,保留了原著的特色,化解了“汉语以字为基本单位,英语以单词为单位”的基本语言结构。

5.通过让学生读《弟子规》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发现中英版本都有重读的字或词,中英版本的读音都有押韵。通过对比,总结英汉修辞有相似之处。学生带着节奏和韵律朗诵中华传统经典的中英文版,感受国学经典的中英文版本朗诵起来都一样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句句能懂,感受中英语言的韵律美,感受中外文化的哲学思想。

课例分析:

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领域”。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不仅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课的任务,其他各个学科,也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换言之,国学教育应该渗透进各个学科里去,成为各个学科教育里“水乳交融”的一部分。

国学教育在其他学科里的渗透,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渗透点的选择,二是如何渗透,即渗透的方法问题。萧敏莹老师这个课例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先看看渗透点的选择。萧老师的这节课,是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重点在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学习西方关于家庭树的文化。按照一般的讲法,先进行单词、句子等语言学习,然后进行家庭树的内容学习,让学生记得单词、句型并且会说,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学习,放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作为中国孩子的学习,它还有一个中国文化背景,并且要在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来强化这个文化背景,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这样的意识与观念,才能够敏锐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找到“家”文化这个共同点(尽管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有差异),这共同点也就是渗透点。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完成单词、语言的学习并了解西方的家庭树后,萧老师马上引入《三字经》中与之密切关联的内容的学习,不仅强化学生对家庭树的认识,而且还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中关于家族传承的文化观念。为进一步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萧老师又以先英文后中文的方式拿出相关的《弟子规》里的内容,通过明确中国人家庭内部的伦理来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里“家”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由一个关键的渗透点生发开去,层层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来看看具体的渗透方法。萧老师的这个课例中,主要运用了这几种渗透方法:①比附法:由课文里西方的家庭树,联系到相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由《三字经》而《弟子规》,由近而远,渐渐拓展;②求同存异法:寻求渗透点与原教学内容的共同之处,这个课例找到了《三字经》《弟子规》在修辞、音韵方面的相同、相似之处,如“而”与and、重复、押韵等;③融合法:这个课例不是把国学内容“硬塞”进英语课堂,而是巧妙融入,在融入内容的选择、融入时机的选择、融入的比重等方面都经过了慎重考虑,既不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也不蜻蜓点水、随意穿插,而是把国学教育内容与原有内容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深化的关系,换言之,国学教育内容的渗透,已成为这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这些渗透方法,我们就能够上出优秀的国学渗透课来。

当然,就这个课例来说,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其实,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大多数学科的国学渗透性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