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产生原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产生原因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一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新现象,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仅仅讨论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已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于是就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业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对同种产品就会产生相互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产生原因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倾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大大增加。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中,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面对这一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新现象,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仅仅讨论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已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于是就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特点

要界定产业内贸易,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产业。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即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可将产业理解为按照国际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也就是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产品的集合。因此,从统计的角度讲,产业内贸易就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即按国际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

一般说来,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的特点:(1)它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也有标准技术。(4)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二)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B)来衡量。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和M分别表示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B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当某一产业产品的进口、出口相等时,即X-M=0时,B为最大值1;当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或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时,B为最小值0。这说明B值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B值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应注意的是,使用该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就是当产业的范围或同类产品有不同的界定时,得出的B值也会不同。界定的范围越大,B值越高,原因在于对一个产业定义的范围越大,一国出口和进口这一范围内差别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使用这一指数时应当谨慎。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验性研究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理论性研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统计现象的直观推断,包括佛丹恩(Verdoorn)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麦可利(Michaely)对36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巴拉萨(Balassa)对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以及考基玛(Kojima)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经验研究。第二阶段的理论分析以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的开创性、系统性研究为起点标志。在这两位经济学家之后,格雷(Gray)、戴维斯(Devies)、克鲁格曼(Krugman)、兰开斯特(Lancaster)等许多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重点集中在探寻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业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从供给角度来看,主要有产品差异论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两种观点;从需求角度来看,主要用偏好相似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1.产品差异论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同类产品一般是指那些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生产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在每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包装等方面的不同,甚至在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产品的差异性包括水平差异和纵向差异。水平差异指的是同类产品由于规格、款式、颜色等形成的差异;垂直差异则是由商品质量不同而引起的,通常直接表现为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www.xing528.com)

由于各方面差异的存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差异产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由于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不同,或者处于不同的消费层次,总是更加重视差异产品中的某些特性。然而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使它们不可能在具有比较利益的部门生产所有差别化产品,而是必须有所取舍,着眼于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对同种产品就会产生相互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对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观点。兰开斯特认为,消费者是否更重视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主要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时,消费者需求更倾向于异质性产品。因此当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在较高层次上呈现均等化时,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趋近,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变大。罗尔彻(Loertscher)和沃尔特(Wolter)也认为,如果各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市场规模平均较小,贸易壁垒较低,语言文化差异较小,而且同属于一个关税同盟或拥有共同的边界,那么这些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将会比较活跃。此外,有些研究证明纵向的产品差异性即质量差异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时更有意义。

2.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是最常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成因的理论。该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产生的报酬递增。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规模经济通常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为实现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一种或某几种差异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的扩大从而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一方面能使企业实现规模报酬的递增,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企业对产品所在市场的控制或垄断,并因此增强行业或产业的排他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市场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国内对某类差异产品的需求是有限的。仅仅面对国内市场,会因市场需求的限制使生产规模不能太大,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难以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开展产业内贸易,因为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差异性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大的销售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的需求。在产业内贸易中,出口方因为获得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以及对市场的垄断而获得利益;而进口方则是从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消费上的满足,从而得到福利水平的提高。总体来看,企业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力。

与内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不是凭靠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是借助所处行业较大的规模而获得竞争优势。较大的行业规模有利于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共享,从而能够使企业在自身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获得更多利益。相反,如果一国某行业规模较小,资源很难做到共享,为维持正常生产,企业就必须拥有绝大部分资源,并因此导致生产规模较小、单位生产成本较高。按照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在贸易中有无优势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所处行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发展规模。某些在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之所以在贸易中处于劣势,很可能是该国这一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企业还未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相反,那些不具备要素优势的国家如果能率先将行业规模壮大起来,仍然能够在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由于工业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生产某一行业内的全部产品。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就有必要仅选择其中的部分产品,国际分工和贸易也因此成为必然。

3.需求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是最早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做出解释的理论。林德将一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起来,认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彼此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越大,两国也就越有可能展开贸易。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总有一个平均收入水平或代表性收入水平,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都会对反映代表性收入水平的消费品产生偏好。为获得较大的市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就会致力于生产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在此过程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不但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因成本降低而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两个国家的代表性收入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就会越相似,其中一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越有可能向另外一国出口。两国各自生产反映代表性需求的同一部门中具有差异性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产业内贸易也就由此产生。由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接近,需求结构重叠部分较大,因此产业内贸易量就大。从动态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快,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发达国家之间产生更多的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由此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机会相应就会增加。

(四)简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一直遵循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同质产品等价定,认识到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已经发生变化,承认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这一事实,并将其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考中,使现代贸易中的新现象得到更切合实际的解释。从这一角度讲,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另外,该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这实际上是将比较成本理论中贸易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

尽管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得出的结论对现实世界也更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传统贸易理论,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仍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并非不能共融,而是将继续并存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