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嘉诚择机撤资内地房地产,转投欧洲房产市场

李嘉诚择机撤资内地房地产,转投欧洲房产市场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李嘉诚抓住了时机,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同样,自2014年以来引发国人关注的撤资内地、投资欧洲、公司改组等,都是在做势。首先,内地地价升高。国内房产的产权仅有70年,而欧洲房产是永久产权,不受国家政策影响。中国楼市存在泡沫化倾向,投资风险大并且回报率低,欧洲房产相对而言则投资稳定、门槛低、回报率高。作为一名精明老练的投资家,李嘉诚很清楚要时刻谋篇布局、顺势而为。

李嘉诚择机撤资内地房地产,转投欧洲房产市场

我们要向李嘉诚学习做势。所谓做势,就是指认清形势,顺势而为。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李嘉诚抓住了时机,加大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同样,自2014年以来引发国人关注的撤资内地、投资欧洲、公司改组等,都是在做势。其多次出售内地物业,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而最终目的都是保证投资回报率

那么,李嘉诚如何研判当前的中国市场形势呢?我们在此以地产市场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内地地价升高。近几年,李嘉诚基本上没有在内地拿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价太高。大型港资房地产企业,多年来一直布局一线城市和少数核心二线城市;但近几年这些城市的房价与地价持续快速上涨,而且,地价涨幅高于房价。尤其是在2011年之后,三四线城市持续低迷,大开发商被迫调整战略布局,重归一线城市,宅地竞争异常激烈,“面粉贵过面包”成为常态。

其次,囤地不易。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多是“慢开发”模式,常常需要开发很多年,其开发周期远长于行业平均水平。近几年,内地的土地调控与管理趋严,项目久拖不建或久建不成,可能遭遇政府收回土地等严厉惩罚。相比之下,将土地出售所带来的收益却很可观。以2014年出售的东方汇经中心为例,71.6亿元人民币的售价是当初拿地价格的8倍多。

最后,港资企业优势不再。20世纪90年代,内地的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当时港资开发商都是市长、书记的座上宾。因此,港企常常能以非常优惠的地价和其他条件,获得优质项目。而1998年房改之后,内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培育和催生了一批内地大型房企,尤其在近些年,万达万科绿地恒大、中海、保利等迅猛发展,在如今的地产巨头俱乐部中,已经鲜见传统港商的身影,传统港企拥有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

此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内地投资机会与价值相比过去20年减少了;政商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等等,都影响了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的决策。(www.xing528.com)

在以上背景下,撤资则为李嘉诚的下一步投资预备了上千亿资金。那么,近期李嘉诚又为何选择英国等欧洲国家作为投资重点呢?仍然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与中国相比,如今欧洲具有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

首先,永久产权。国内房产的产权仅有70年,而欧洲房产是永久产权,不受国家政策影响。若房产质量好,投资者买下房产后可以子孙代代相传,成为一笔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

其次,有更加稳定的回报率。中国楼市存在泡沫化倾向,投资风险大并且回报率低,欧洲房产相对而言则投资稳定、门槛低、回报率高。

最后,欧债危机带来新契机。为了恢复经济,欧元区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欧元下跌,也造就了新一批的投资风潮。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塞浦路斯、希腊为首的购房移民,以匈牙利、英国为首的国债移民,受到了国内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除了房地产,李嘉诚投资的英国电网、天然气、水厂等基建项目,同样具有稳定的高回报率。作为一名精明老练的投资家,李嘉诚很清楚要时刻谋篇布局、顺势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