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生产的智力与物理元素重构过程

商品生产的智力与物理元素重构过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驱动身体的各个工作器官,使之以特定的方式针对对象展开工作,使得产品或服务表现出特定的形态,此即生产。因此,生产既是对有关的物理元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也是把智力元素加入其中的过程;生产就是物理元素与精神元素的重构过程。可以认为,生产活动以及任何人类行为,都是在进行某些类似于“寻找”“搬运”“排列”“组合”“分解”之类的作业。

商品生产的智力与物理元素重构过程

在论述了商品的产生及其所有权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商品本身。

一个可以容纳商品个性的理论框架,可以合乎情理地给商品分类,因此,那些关于商品种类以及商品具体性质的经验性内容,现在就可以与经济理论本身融为一体了。

历史地看,商品概念的范围的确是不断扩张的。最为基本的当然是有形商品,其次是劳务或服务。可以推断的是,金融票据股票的出现时间必定较为晚近,因为它们都有赖于经济核算与司法体系的发育。技术与专利权作为商品的做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出现,可是,它显然直到近代才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信息与知识作为商品的历史是古老的,但相对而言,这尤其是现代经济中的典型现象。而诸如“碳排放权”之类的交易,则体现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和运用取得了新的进步。

然而,以算法的眼光来看,商品的本质以及各种各样商品的性质都还尚未以适当的方式得到讨论。这种讨论需要首先从4.11.1节所提及的马歇尔的下述观点开始:“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算法理论加强了这一观点,使之也适用于思想与精神的领域。思想活动就是指令与信息在某个空间(大脑)中的“相遇”;这种“相遇”产生了思想、技术、精神等元素。思想驱动身体的各个工作器官,使之以特定的方式针对对象展开工作,使得产品或服务表现出特定的形态,此即生产。因此,生产既是对有关的物理元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也是把智力元素加入其中的过程;生产就是物理元素与精神元素的重构过程。有人甚至说:生产既不给自然界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假如撇开精神元素,这样的命题就是不正确的,至少也是不完全的;而在加入精神元素之后,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对于实体的鉴别就已经是相对完全的了,因而,这个命题也许就变成正确的了。

笔者不想把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肯定,我们可以继续来探索。可以认为,生产活动以及任何人类行为,都是在进行某些类似于“寻找”“搬运”“排列”“组合”“分解”之类的作业。工人制造产品,就是用工具把原材料加工成特定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原材料被分解为有用的部分与无用的部分,后者作为废料予以处理。原材料形状的改变消耗了能源与工人的体力,而产品的状态则体现了技术与智力的投入。这是就制造业来说。对于交通业而言,产品的运输过程虽然没有给产品本身增加什么东西,但是,它改变了产品的位置,因此,运输就是产品本身与其地理位置之间的重构过程;如果我们不把产品看作抽象的,而看作具体时空环境中的存在物,看作一种必须具备一定的时空属性的东西,那么也可以说,运输改变了产品的特定的(也即位置的)属性。自古以来,种植业就被认为具有很高的“生产性”,常被用来作为“生产”的典型实例,可是,种植业其实只是把种子、土壤、空气、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科技等元素结合起来而已。一颗种子变成许多颗果实,果实似乎是平白无故地“生产”出来的,这是一种古典的误解。果实是生化反应过程的产物,其特点是把无形的、不可见的元素(空气、阳光等)合成可见的产品。合成产品的诸元素的性质早在产品合成之前就一直存在着,显然正是从“不可见”到“可见”的特点导致经典作家产生了这种误解。至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则需要以人的生命为基础,因此,它们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的“创造力”是普遍得到认可的,可是算法理论显示,任何信息与指令在任何大脑中“相遇”,都能够产生同样的思想;产生“天才般的创造”的指令与信息,在任何大脑中也都能产生“天才般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必然还是偶然的问题,客观上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因为“我们观察者与当事人属于同一个物种,并且都可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这一原因才发生的。

笔者并不是要重新建立类似于物理学的某种守恒论;这种守恒论在经济学中究竟是否具有什么意义,尚难以断定。笔者的意图只是在于说明,时空因素不仅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而且,尤其在“排列组合”的视角下,时空因素几乎就是产生商品价值的决定性的因素,甚至就是唯一的原因。这就把化学的视角注入了经济学。这是非常有益而经济学眼下所缺乏的视角。(www.xing528.com)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的活动不给自然界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有一家饮水公司,它的广告词是:“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话可以做出形象的回答。人们所进行的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在众多的、近于无数的事物(包括头脑内与头脑外的)及其所包含的元素当中,发现和遴选适当的元素,把它们聚拢在一起(或分散开),使之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呈现出特定的形态与性状。在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在吃饭时间的餐桌上,食物对于消费者是有用的,这并不意味着生产食物的那些要素随时随地都是有用的,而是它们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转换、并且经历了必要的时间过程之后,正好在需要用餐的时间和地点呈现出作为“食物”的适当形态;它的有用性(从而经济价值)就在于这种“形态”本身。食物被吃下和消化之后,继续转化成为多种多样的物质和能源形式,此时它就不再有用了,至少不再具有作为食物的特定价值了。这就是说,在物质、能量、信息、知识等“实体”的分化组合与循环流转中,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与场合之中,它们才对人有用,而经济行为者(无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所要捕捉的就是这些特定的“阶段”与“场合”,抓住机会把它们利用一番——然后就放手。

这么看来,把时空因素排除在外(或者作为一些次要因素)来构建经济理论的做法也就是非常离谱的(同时经济系统与非经济系统也是绝对不可分离的)。可以说,时空因素不存在了,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种观点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进行强化。构成商品的诸元素的组合方式,从而商品的形态,体现着制造者所掌握的作为一种思想的“技术”,因而,商品也就是技术的载体,技术被“嵌入了”物质之中。这种“嵌入”至少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技术被固定化和稳定化了。人的思想是易变的和不稳定的;相对于技术或思想本身,商品的物质形态是可视、可控和易于分辨的,因此,在思想本身不便于识别、交易和交付的情况下,商品便是一种替代。“产品”或“商品”这种形式,借助了物质性状的相对稳定性,把技术保存下来,再经由大批量的制造和复制,传播开去。这就使得技术本身脱离了它的发明者,可以在社会上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只要构成商品的物质形态保持着,技术也就持续地保持着,不会被损坏;即使技术的发明者和商品的生产者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技术仍然会发挥作用。这就好比有一条看门狗,只要主人教导它什么情况下该叫,什么情况下该闭嘴,它就会忠实地照做,而无须主人继续介入。倘若主人不理会它,它就待在那里,始终处于等待的状态。由技术所型构起来的商品就是这样的“看门狗”。第二,技术“隐藏”在商品之中,借助商品各种相对固定的性质,只对它的使用者提供关于如何使用的“接口”,这就大大便利了对技术的利用,用户可以在不知晓和不掌握技术细节的情况下,成功地利用技术。这也节约了学习成本,便于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例如,消费者下餐馆,他无须学会怎样做菜,只需会点菜,会吃菜。厨师烹饪时要加入调味品,而各种调味品已经盛装在容器内,备置于旁边,只供他选用。他只需要了解它们的味道,而无须知道它们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由此带来的便利性是经济价值的重要源泉。

小结一下。倘若假以足够的时日,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生产任何东西,做任何事情;原本不掌握的知识与技巧,也都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它。可是,在现实社会中,时空因素是不允许这样做的;时空因素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某种有用性必须立即具备。这时,“商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商品”就可以登场了。“商品”的存在意味着有关的元素现在已经结合完毕了,已经是“现成的”了。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这种“现成性”正是商品的一个本质属性,于是,消费者也就不得不购买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