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重构,现代教学论发展

教学过程重构,现代教学论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研究已经成为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杜威现代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威,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教学过程重构,现代教学论发展

关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研究已经成为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解决了今天基础教育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问题,那么教学过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则是为了解决如何把价值理念转变为课堂实践的问题,即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问题,因此,关于教学过程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成为了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临和破解的难题之一。

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曾经形成了传统教育过程论和现代教育过程论的激烈争论,这些理论流派和学术成果都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教学过程改革与重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源。

传统教学论的经典之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其中关于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组成的“五环节说”,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基本哲学立场,教学中要贯彻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直观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连贯性,巩固性,可接受性等“六大原则”,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方法”等,当时几乎做到每个教师皆知。而且,通过学校中教师“老”带“新”、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流传至今。它之所以在实践中能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性强,以教师为中心。其后果之一也正是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角色和简单的操作需要,封杀了教师在理论和创造意义上探索教学工作的需求。(www.xing528.com)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他的学说和实践曾像台风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刮过,带来过兴奋和行动,但并未持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逐渐重新认识杜威,重新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对我们冲出传统教学理论樊笼的价值,同时也促使我们深思杜威的理论为何在实践中常不得其真髓,并常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的知识含量的需要相冲突的原因。但不管怎样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原样地再现。杜威现代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威,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中国教育界较熟悉的有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与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等。

无论是赫尔巴特的传统的教学过程论,还是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过程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了教学的过程规律和特点,也曾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高效教学和学习理念的要求下,这两种教学过程论都不能很好地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都不能完成构建师生之间高效学习共同体的新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应用上,我们还必须有所突破,在吸收传统教学过程论和现代教学过程论优点的基础上,从高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角度重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认为,这种高效课堂教学过程最核心的重构与变革就是要实现课堂由知识传授型课堂向学习引导型课堂的转变。这种教学过程的彻底变革不仅仅是理论的批评与观念的更新,更是教学实践的探讨与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构建,是基于高效学习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学与教模式的重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