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区域发展及多种指标法分析

农业区域发展及多种指标法分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区是由农村居民自给性农产品需求和城市居民商品性农产品需求与空间耦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性农业生产增加,市场因素作用于农业地区的分化。农业区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城市需求的增加而发生动态变化。民族传统、聚落文化对农业区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农业区划分初期多采用自然指标法,随后发展为自然指标与社会指标兼用法、地域功能要素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等。

农业区域发展及多种指标法分析

农业区是由农村居民自给性农产品需求和城市居民商品性农产品需求与空间耦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农业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决定农业活动分布界限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环境规定了农业活动有绝对的界限,诸如地理界限、干燥界限、海拔高度界限、林地界限、低温界限。②自给性和商品性农产品数量、种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性农业生产增加,市场因素作用于农业地区的分化。③与城市市场的相对区位。农业区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城市需求的增加而发生动态变化。民族传统、聚落文化对农业区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具体目的,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的农业区,只要它们符合各自的目的,都有特定价值。从地表或空间的类似性、均质性角度,可以划分出农业类型区(同质区);从功能关联角度,可以划分出农业综合区(异质区),综合区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均质区,通过物质流通,相互保持均衡而形成的。在农业区学说中,界限不是本质的东西,区的功能和性质是更重要的。某专用农产品带的具体边界会随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但具有特定功能的农产品本身存在于一定空间的这一点是不变的,是有意义的。当然,农业区既然是科学的,客观地划分界限也是必要的。(www.xing528.com)

农业区划分初期多采用自然指标法,随后发展为自然指标与社会指标兼用法、地域功能要素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等。在日本,松井勇按农业经营结构(耕种、养畜、养蚕)划分农业区,小笠原采用作物种类、经营集约化程度、土地利用程度、草场分布、放牧地分布等指标划分土地利用区。在德国,将农业经营学与地理学相结合,应用多指标图解法揭示农业区域差异和划分农业区。多指标分布区界一致的地方,定为界限,不一致时,由区划者主观来决定。美国的韦费为了划分出最合理的谷物组合,计算了各州的作物播种率和各组合对最佳组合的标准差,把差值最小的组合定为这个农业区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