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指南:效益原则与技术要点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指南:效益原则与技术要点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农业节水发展布局重点要强调效益原则。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技术的重点应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行之有效、农民欢迎。不同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技术重点分述如下:1.东北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及内蒙东部。全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指南:效益原则与技术要点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水土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状况等存在明显差异,规划发展农业节水时,应针对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农业节水技术,抓住重点。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布局重点要强调效益原则。从全国范围讲,应放在北方和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郊区、岛屿、缺少灌溉条件的旱地、坡耕地。但对具体区域来说,布局重点应是工农业、城乡用水矛盾突出地区;取用水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通过节水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地区;受缺水困扰的“老、少、边、穷”地区。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技术的重点应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行之有效、农民欢迎。具体说,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应考虑减少渠道输水损失与减少田间灌水损失相结合,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工程节水措施与管理节水措施相结合,水利节水措施与农艺节水措施相结合,农民节水积极性与政府宏观扶持引导相结合。农业节水灌溉要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并注意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不同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技术重点分述如下:

1.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及内蒙东部。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60~910mm,自东向西递减,属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9月占全年的60%以上,4~5月仅占全年的10%~15%,春旱严重,且持续时间长,需要补充灌溉。该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和大豆生产基地,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867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24%。中部、南部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西部比较干旱,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较为粗放,存在着严重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本区内水利工程设施不足,现有工程老化损坏情况严重。在农业种植结构上,有较大的水稻种植面积。

本区节水灌溉发展重点是: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重点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稻区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地广人稀的大田作物,推行坐水种等抗旱补水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逐步采用喷灌等方法;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黄淮海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一部分。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76~750mm,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59m3,属严重资源型缺水区。区内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90%以上,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个大面积地下水漏斗,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河道断流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偏旱年华北冬小麦需补充灌溉,亩均用水量88~176m3。该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23995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8095万亩。

针对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特点,本区节水灌溉发展重点是:井灌区全面推广管道输水;经济条件好,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地方发展喷、微灌;加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渠灌区以发展渠道防渗为主,适宜地区逐步发展井渠双灌。同时普遍推广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地下水超采区应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综合措施限制和减少地下水开采,压缩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比例;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3.黄河中上游区

包括宁夏及陕西、山西、内蒙、甘肃、青海、河南一部分。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由西部不足234mm向东渐增到610mm,其中70%~80%多以暴雨或阵雨形式集中在7~9月,对土壤的补给水量很少。十年九旱,灌溉对农牧业生产极为重要。该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658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1763万亩。水源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且大部分需要提灌。由于工程损坏、管理不善等原因,灌溉水浪费较大,灌区内盐碱化问题突出。全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应特别注意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针对本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要大力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同时要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在工程措施上,引黄灌区主要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大力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推广水稻浅湿灌等。井灌区和扬水灌区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果园蔬菜等经济作物要大力推行喷灌、微灌。山丘贫水区,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集雨节灌。(www.xing528.com)

4.内陆区

包括新疆及甘肃、内蒙、青海一部分。区内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2~235mm,年蒸发量却达1651~2715mm,属典型大陆性气候,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该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556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3880万亩。许多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达80%以上,属“资源型缺水区”。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适合瓜果、粮棉等作物生长。

针对本区生态十分脆弱,干旱少雨的特点,发展节水灌溉要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对内陆河上下游水量实行统一调配,避免因上游过量用水而导致下游生态恶化的结果。井灌区和扬水灌区大力推行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适当发展喷、微灌;自流灌区主要推广渠道防渗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5.长江中下游区

包括上海、江西、湖南及安徽、湖北、江苏、浙江一部分。本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800mm,水资源较丰富。是我国粮、棉、油、和果、茶、桑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1909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2689万亩。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虽然以洪涝为主,但又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发生伏旱和秋旱,影响作物生长。

本区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利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意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减轻当地农药面源污染来源。要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与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适应现代化农业对水利的要求。渗漏严重、渠坡不稳,影响输水能力的渠道,要进行硬化防渗处理。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以及茶、果林等因地制宜地采用喷灌、微灌技术。水田地区要普遍推广浅、湿、晒控制灌溉技术。

6.珠闽江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及浙江、广西一部分。本区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属湿热多雨的季风气候区,年降水1502~1879mm,年平均气温19~25℃,无霜期250~360天。区内人多地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同时水的浪费和污染比较严重。该区10月至次年3月的雨量仅占全年的10%~15%,易发生春旱和秋旱。本地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7975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21%。

本区发展节水灌溉要在新建水源工程、加强开源的基础上,在经济作物区大力推广喷、微灌技术。水稻区推广渠道防渗和水稻控制灌溉制度,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园区。丘陵山区利用小水源或提水发展旱作物喷、微灌技术。

7.西南区

包括云南、贵州、西藏、四川、重庆及广西、青海、陕西、甘肃、湖北一部。本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80%,属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类型,年降雨量475~1560mm,80%集中在4~9月。农业集中于河谷和盆地。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到10%,加之地形地貌和降水时空不均,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该区1998年有效灌溉面积8216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215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6%。土壤多为红、黄壤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该区水源条件较好的丘陵区和山间平原,可利用自然水头发展自压喷、微灌,水稻区推广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在贫水的山丘区积极推广集雨节灌,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强抗旱能力,帮助落后地区脱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