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马车中的马匹及车辆构造

古代马车中的马匹及车辆构造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驾车的马也由商车的两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两匹马的叫“骈”,三匹马的称“骖”,四匹马的名“驷”。《诗经·大雅·烝民》:“四牡骙骙,八鸾喈喈。”车厢左右的軡因可凭倚,故又称輢。车厢底部的四周木框叫轸,轸间的木梁称桄,桄上铺垫木板,构成舆底,名阴板。驾二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二马称为“骈”。图18车的主要部件——轴、轮图19骈驾三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三马称为“骖”,中间的马叫“服”,两旁的叫“骖”。

古代马车中的马匹及车辆构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车”字如下图所示,都是车的象形字。

图9 “车”字的甲骨文

我国古代造车技术至商代已相当成熟,商代的车子都是独辀(辕),辐条多为18根,车厢平面为长方形,面积较小,通常可立乘2或3人。衡多为长1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两侧各缚一人字形轭,用以架马。

图10 商代的车

从形制上看,周代的车与商车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却有所改进,如直辕变曲辀,直衡改曲衡,辐数增多,舆上安装车盖。在车马的配件上也更加完备,增加了许多商车上所没有的零部件。为求坚固,在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如变木辖为铜辖,轭上包铜饰,并有一套用铜、铅、金、银、骨、贝和兽皮条等材料制成的饰件和鞁具,制作精美,名目繁多。驾车的马也由商车的两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两匹马的叫“骈”,三匹马的称“骖”,四匹马的名“驷”。《诗经·大雅·烝民》:“四牡骙骙,八鸾喈喈。”四牡,即四匹公马,其中驾辕的二马叫服马,两旁拉车的马叫骖马。车驾六马为“六騑”。周车以驾四马为常,因此,周人多以“驷”为单位计数马匹,又因先秦时经常车马连言,说到车即包括马,说到马也意味着有车,所以,“驷”也是计数车辆的单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就是说齐景公有一千辆车和四千匹马。四马加一车称为“一乘”,说到有多少乘,也就意味着有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元戎十乘”(《诗经·小雅·六月》)即指战车十辆,马四十匹。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独辀车发展的鼎盛时期,流行了上下近千年。这一时期的车,在构造和装饰方面远比商代车坚固、豪华,可以说已达到完美阶段。

图11 西周时期的车

车的主要部件有:

图12 车的主要部件

辀:连接舆和牲畜的木杠,为一根稍曲的圆木。《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即指这种高而曲的车辀。辀和辕是同义词,其区别是单根称辀,双根叫辕。

衡:辀前端一根用以缚轭驾马的横木。衡的正中部位装有“U”字形或桥形钮,缚衡的革带,穿过钮将衡系结于辀颈之上。衡的两侧还装有四个“U”字形铜环,用来穿马缰绳。

轭: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外表全部或局部包铜饰,轭首系在衡左右两侧,轭脚軥架于服马颈上。骖马的轭不缚在衡上,而是直接架在马颈上。

舆:车厢,是乘人的部分。周车的舆较之商车的舆要大,一般能容乘三人。车厢平面皆为横置长方形,即左右宽广,进深较浅,车厢四周围立栏杆,名车軡。构成车軡的横木叫轵,竖木名□。车厢后部的軡留有缺口,即登车处。车身上拴有一根革绳,供乘者上车时手拉,名绥。车厢左右的軡因可凭倚,故又称輢。在立乘时,为了避免车颠人倾,在两边的輢上各安一横把手,名较,形如曲钩。

轼:车厢前端置一扶手横木,方便人手扶,叫轼。这种横木,有的车三面皆有,形如半框。行车途中对人表示敬意即可扶轼俯首,这种致敬动作也叫作“式”。“孔子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则是“式礼”。车厢底部的四周木框叫轸,轸间的木梁称桄,桄上铺垫木板,构成舆底,名阴板。阴板上再铺一块席子,名车茵。早期茵席为苇草编织,晚期则用锦类丝织物编织而成,豪华的车则以兽皮铺垫。

盖:立于车舆上,避雨遮阳,并且能体现出一定地位。因其外形似雨伞,因此又称伞盖。

图13 车的主要部件——辀

图14 车的主要部件——衡、轭

图15 车的主要部件——舆

图16 车的主要部件——轼(www.xing528.com)

图17 车的主要部件——盖

轴:用以安轮的圆木杠。《说文·车部》:“轴,持轮也。”横置在舆下,固定方法是在舆两侧的轸与轴交接部位,各安一块方垫木,名轐或輹,因为其形状像伏着的兔子,所以又叫伏兔。用革带缚结,以防舆、轴脱离。轴外为车毂。车轮贯在轴端上。

轮:多用坚木制成,由毂、辐、辋等部件组成。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中心孔名壶中,用以置轴。为了美观,毂上刻画有各种纹饰,称篆。车轮的外圆框,是用两条直木经火烤后揉为弧形拼接而成。毂、辋、辐是车轮的基本部件,而车的质量好坏就在车轮,所以对它们的质量要求很高。相传古人制毂用杂榆木,制辋用枋,制辐用檀木

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战国以前,车马并举,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以一些称呼既可指马,又可指车。驾二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二马称为“骈”。

图18 车的主要部件——轴、轮

图19 骈

驾三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三马称为“骖”,中间的马叫“服”,两旁的叫“骖”。

图20 骖

驾四马的车或者驾车的四马叫“驷”。中间的马叫“服”,两旁的叫“骖”。

图21 驷

图22 中国古代的战车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就有“御”这一科。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诗经》中就有“执辔如组”的诗句,“如组”就是把八根缰绳握在两手中,就像一组绳似的。这样,用力才能均匀,“两骖”跑起来才能“如舞”,极为协调。赶马的鞭子也有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今天我们常说“鞭策”一词,就是由抽打马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驾驭术的提高,古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如《左传》记述战争情况时,总要交代双方主将的御手。古代统治者甚至还因此悟出许多对人民的统治术。“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韩诗外传》卷二)

驾车有礼数,乘车也同样有礼数。在古代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该乘车而不乘的被视为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图23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在秦朝留下的兵马俑中,看到当时的战车、辇车等实物,看到与真人真物几乎等高的人物与马匹形象。从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已出土武士俑800多个,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共计9000余件。如按兵马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兵马俑庞大的阵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等情况。1980年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1/2。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长为2.25米,高为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即两骖两服。车舆呈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舆内有铜方壶、弓、驽、镞、盾等。四匹铜马均饰金银络头。鞍具上有编号文字29处,共49字,均小篆体。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车身全长为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坐的御马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座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独辀车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始创、完善、极盛几个发展阶段之后,在秦、西汉初期便逐渐衰落下来,随着双辕车的崛起,独辀车终于为岁月所湮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