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从概念到市民化的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从概念到市民化的探讨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称呼经历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第二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形的阶段。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报告还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从概念到市民化的探讨

在我国,“农民工”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迄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在1984年提出的,他在《县属镇中的“农民工”—江苏省吴江县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农民工”的户口农村,他们保留着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身份,被接纳到附近的县属镇中做工,其中绝大多数是长年工,生产队提取他们所挣得的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积累。[1]从这个最早的关于农民工的定义可以看出,农民工是指进入城镇或本地乡镇工作的农村人员,该群体是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特殊的人员群体。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在报告中对农民工进行了定义,农民工就是带有农民身份的工人,从事着非农业化劳动的农民,他们具有农村户口,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工业等产业领域就业,基本上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2]国家统计局将“外出农民工”定义为: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3]

从以上学界和政府机构对“农民工”一词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类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第二类人。出于研究范畴的需要,本书对广义的农民工和狭义的农民工不做严格的区分。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农民工代际的更替,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农民工逐渐成了农民工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也就应运而生。“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称呼经历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第二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形的阶段。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春光通过在温州杭州深圳三个城市的抽样调查,首次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了出来,并将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即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即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区分。第一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25岁以下,在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4]

2007年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在该研究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被界定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5]

“新生代农民工”在政府公文中,首次见于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6](www.xing528.com)

2010年6月,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报告还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近80%的人未婚;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7]

从以上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包括自小在农村长大后去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也包括跟随其父母即老一代农民工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劳动人口,他们务工的年龄普遍比较小,大多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的工作。

本书综合以上的观点,将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拥有农村户口,对农村、农民和农业不再熟悉,一直或大部分在城镇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的青年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