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与实践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主要理论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等。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与实践

分工贸易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提出来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贸易。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主要理论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等。

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但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

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绝对利益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认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与奥林在分析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并假定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那么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有利的地位。(www.xing528.com)

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新贸易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综上所述,区域分工贸易的主要思想为:①劳动地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以分工为媒介、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累积因果、自我演进的非均衡过程。②如果一个地区生产一种产业(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业衡量)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种产业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地区在该种产业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各地区专业化产业(产品)的选择:“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③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规模递增收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产业间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着产业内部的区际(国际)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