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社会分工理论:杨格的增长理论和分工机制

现代社会分工理论:杨格的增长理论和分工机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杨格的社会分工理论杨格的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文中。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杨格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形成机制。分工理论则论证了国际贸易由于扩大了产品市场,可使分工进一步细分,从而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

现代社会分工理论:杨格的增长理论和分工机制

(一)杨格的社会分工理论

杨格的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文中。亚当·斯密从生产者的角度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定理,即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阿林·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概念。杨格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他指出,分工使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相继完成的简单过程,其中某些过程终于导致机器的采用。在使用机器,采用间接过程时,分工进一步发展了,后者从经济角度看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为敲打一个铁钉而制造一把铁锤是浪费的,还不如使用手边任何笨拙的工具。杨格强调了两点:第一,表现为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这些经济又主要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相等同。第二点,迂回方法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因此,产业的分化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与生产增长相联系的典型。例如,早期印刷者的继承者今天不只是拥有某一企业的印刷者,而且也包括木浆的生产者、各种纸张的生产者、油墨及其不同配料的生产者、字模金属和字模的生产者,制作插图和掌握各种制版技术的产业集团,印刷业及其辅助工业所需工具和机器的制造者。在大部分工业领域中,在原料生产者和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所插入的专业化企业的网络越来越复杂。随着产业间劳动分工的扩大,一个企业与它作为部分构成的产业失去了其统一性。这个企业内部经济分解成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各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这种分解是对工业最终产品市场的增长所创造的新形势的调整,因而,产业间的分工是报酬递增的媒介。

总之,对于分工问题,杨格的结论是:“首先,通过观察个别产业和个别企业的规模变化效应,是弄不清楚报酬递增机制的,因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次,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接着,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中,人们除了从获取新知识取得进步外,也有取得这种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不论他们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或非经济的利益。”

(二)杨小凯的分工理论(www.xing528.com)

杨小凯继承并发展了斯密和杨格的分工思想,将消费者与生产者、专业化和交易费用结合起来,并用专业化经济与分工所需的合作可靠性之间的两难冲突重新解释了许多微观、宏观经济现象。

(1)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形成机制。在杨小凯看来,在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与资源约束条件下,交易效率(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真实收入水平(杨氏用效用函数表示),进而导致社会分工、产权安排、产业分化进程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企业内部的分工关系,即便存在着权威的不对称,也丝毫不妨碍各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是因为,权威关系的不对称只不过影响交易效率(杨氏往往用“k”表示,对应不同的交易费用水平),以及与交易效率密切关联的效用函数甚至可能的约束条件序列,但无论身处何种生产或交易地位,微观经济主体均可基于其特定的效用函数与特定约束条件追求并实现最大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企业内部分工。不仅如此,与企业分工的形成或均衡逻辑类似,社会分工、产权安排、社会经济结构乃至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均是微观经济主体谋求真实收入水平最大化的理性结果,其中各外生变量及其所对应的分工模式、产权安排、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初始状态对交易效率的影响,乃至对微观基础的构造相对而言更具关键意义,直接影响着社会分工、产权安排,乃至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等的最终表现(或绩效)。杨小凯还认为,“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

(2)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信息理论看,分工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杨小凯等人认为,在分工社会中,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的人只管钻研自己有关的生产技术,而不必去过问别的知识。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他可以不问其他而专门创造并积累自己的生产知识。当社会内每一个人都如此做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可以成亿倍地扩大。然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另一不利条件,即买方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成本。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投机行为的机会,而且分工越是发达,此种机会越多。只有卖方之间的竞争才能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分工发达的结果是交易次数增加,而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分工不会无穷细分,它停止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交易的边际成本的那个分工程度上。当新的经济制度出现并能降低交易费用时,分工将进一步细化,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杨小凯指出制度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改变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这一结论符合近一两百年来各国经济能够发展或长期停滞的历史经验。杨小凯还指出,积累的资金既可用于购置设备改进生产技术,也可用于支付交易费用,试探新的制度安排。当社会进入到一种制度,其中分工利益的增量大于交易费用的增量时,分工有正反馈作用,于是发生经济起飞。这种解释显然超越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它强调了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分工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分工和规模经济会发生冲突,因为分工越细会导致规模缩小。要兼得二者之利,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市场,这就是现代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把比较利益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和要素价格的差别上。分工理论则论证了国际贸易由于扩大了产品市场,可使分工进一步细分,从而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的分工思想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识到了分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贸易金融就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也将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