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区的演变

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区的演变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美国于1910年在人口统计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区这一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都市区,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出现。至此,大都市区已成为美国“全国所有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主体,1940年以后被称为大都市区时代。而随着大都市区的进一步扩展、蔓延与增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都市区又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区”或称巨大城市带。

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区的演变

大都市带的提出是建立在美国整个社会大都市区化的基础之上,所以理解大都市带也应建立在大都市区的概念之上。20世纪初期,美国郊区快速发展,其与中心城市互动相连,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与乡村的分界日益模糊,“城”与“乡”这两个传统概念已经不能概括人口和产业分布的新形式,城市与区域已经高度一体化,一种城乡统筹的新地域实体——大都市区就产生了(王旭,2006)。鉴于此,美国于1910年在人口统计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区这一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都市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area),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出现。1959年,“标准大都市区”更名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MSA),它包括1个拥有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市,外围县到中心市的通勤率达到15%,外围县非农就业比重超过75%;20世纪80年代补充提出了“主要大都市统计区”(PMSA),任何包含两个以上PMSA 的大都市区复合体则可称为“联合大都市区”(CMSA)(张欣炜、康江江,2017)。整体来看,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大都市区化,从1920年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规模和数量普遍增长,由58个增长到140个,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7.6%(程相占,2008)。至此,大都市区已成为美国“全国所有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主体,1940年以后被称为大都市区时代(程相占,2008)。而随着大都市区的进一步扩展、蔓延与增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都市区又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区”或称巨大城市带(王旭,200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