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构调整:解决产城不平衡的失业问题

结构调整:解决产城不平衡的失业问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平衡可能表现为结构性失业。包括儿童、老年人口和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结构与土地利用不能有效平衡,就会制约人口的需求,并表现出似乎人口过多的社会问题。例如,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城市也开始调整部分幼儿园场所成为养老设施,说明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应调整,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的内在平衡。

结构调整:解决产城不平衡的失业问题

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失衡很大程度上不是总量的失衡,而是结构性的失衡。例如,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平衡,不仅需要在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人口总量中实现协调关系,更需要考虑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的结构性关系。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平衡可能表现为结构性失业。往往是城市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但是城市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增长快速,却会带来低端就业的困难。这种不平衡有的时候还会表现为另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城市中可能相对较为专业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就业困难,例如大学生就业难,而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却存在民工荒。这说明城市低端经济市场的非农化速度增长更快,而高层次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产业城市化升级能力存在的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一定程度出现高技术人才短缺和低端用工供给过剩会造成一种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转向产业进步的现象,而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同时出现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可能未必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

同样,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失衡也相当大程度表现为用地结构的失衡或者人口分布的失衡,土地利用过度地集中于工业用地而较少地用于居住和住房用地,可能会带来住房价格的提高。因此,人口和土地的不平衡可能不是人口集聚超出了土地的供给能力,而是土地的用地结构不能良好地适应人口的增长。人口布局和土地利用的不平衡也会恶化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例如随着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但是在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却相对短缺,从而阻碍要素合理分配。在一个区域中老龄化程度较高,而用于老年服务的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相对不足,也会对养老产生压力。包括儿童、老年人口和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结构与土地利用不能有效平衡,就会制约人口的需求,并表现出似乎人口过多的社会问题。例如,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城市也开始调整部分幼儿园场所成为养老设施,说明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应调整,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的内在平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