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机制对环境塑造的影响

社会机制对环境塑造的影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舆论环境的长期塑造构成城市的品格,塑造成为城市的文化精神。一些舆论环境促进了包容性城市的建设,我们也同时看到城市中存在冲突性的社会讨论和文化环境,在一些公共媒体论坛上对于移民的排外主义表现得非常强烈,以至于不断破坏移民与本地人口的社会互信。在社会融合的环境塑造过程中,将基本的社会运行纳入法治框架是有必要的。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环境塑造中,需要为其进入城市创造良好的可沟通的社会空间。

社会机制对环境塑造的影响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本身是在社会结构和制度框架之下具体运行。因此,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构筑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良好的社会关系,需要一个能够包容流动人口的制度和法治环境、空间环境及社会舆论共识。

社会舆论环境和构造移民社会融合的社会共识是重要的。如果社会舆论本身充满了对移民的排外主义,则难以实现移民与本地人口的相互融合。社会舆论的塑造有赖于社会精英发表理性和专业的意见,依赖于社会所有群体开展理性的社会讨论,依赖于社会媒体的积极参与。例如,如果整个社会对于流动儿童问题形成公共的关切,就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社会导向,这样的社会关怀和社会导向本身对于社会融合是至关重要的。社会舆论环境的长期塑造构成城市的品格,塑造成为城市的文化精神。例如,上海作为移民城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包容精神,这种城市品格对于吸纳移民和鼓励移民社会融合是珍贵的文化环境。一些舆论环境促进了包容性城市的建设,我们也同时看到城市中存在冲突性的社会讨论和文化环境,在一些公共媒体论坛上对于移民的排外主义表现得非常强烈,以至于不断破坏移民与本地人口的社会互信。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坚持理性的公共讨论,传播和发扬关于正义城市、和谐社会、开放包容等积极的社会理念,促进公众文化观念的塑造,并逐步塑造社会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共同发挥作用,更多地宣传以融合为导向的社会讨论,引导公共讨论的生态,通过长期讨论和潜移默化引导,有利于移民城市社会共识的形成。例如,经常性地宣传移民在城市生活的处境,宣传移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对城市的贡献,并批驳一些关于移民导致城市拥挤、移民导致城市教育卫生资源紧张、移民造成“城市病”等等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利于社会大众正确认识移民和城市的关系,有助于移民社会融合的实现。

在社会融合的环境塑造过程中,将基本的社会运行纳入法治框架是有必要的。移民的社会融合难以实现,很大程度上不是文化冲突和习俗的不同,而是其本身牵涉到权利的界定和法律规范,受到制度框架的束缚。例如,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受到教育权利的限制,这不仅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有违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劳动者与企业也有法律责任和义务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障,通过法制的制定和落实为流动人口社会生活构造法律环境和依法投诉的渠道。而法律框架实际上也有助于实现政府部门对城市的依法管理。例如,禁止非卫生的餐饮,禁止不合法的私人租赁,以及禁止不合法的逃税行为。将城市运行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中,有利于政府对城市的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并在法治的框架下保障本地人口和移民共同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本身也需要法治建设提供支持及实现规范运行。法制的权利义务关系本身是通过制度得到实现,因此城市需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相关福利制度改革。规范化的法律和制度安排保证了移民城市的有序运行。(www.xing528.com)

城市的空间本身具有社会性。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环境塑造中,需要为其进入城市创造良好的可沟通的社会空间。流动人口集聚居住的移民社区构成了他们进入城市相互支持和获得生存资源的社会资本,而社区生活的排斥性和隔离性是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因此,在城市的空间建设上应该推动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的混合化。在不少西方国家,法律规定必须保证必要的社区混合。若干族群或者社会阶层的封闭性,本身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实现。在城市社会空间的营造中,要避免流动人口对城市空间获得性、使用性的不平等,也要避免空间机制强化社会的不平等,前者包括流动人口对空间场所和社会设施获取机会的不平等,后者则包括在不同空间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不平等。在城市和社区空间的安排上,要有利于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交流,建设可沟通城市,实现社会群体意愿的相互交流。这样的空间塑造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全,也有利于移民和城市社会的内在整合。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扩展了社会空间,创造出虚拟的社会空间,减少了信息化社会的数字壁垒,加强虚拟社会空间的可沟通性和内在整合,已经日益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建设的新挑战、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