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当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因此,可理解性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个质量标准。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目标解决了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总体上规范了信息的需求量,即在信息提供的“量”上做出了界定。但是合乎需要的信息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即信息的质量问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当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即真实性、完整性和中立性。

(1)真实性。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各会计要素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完整性。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

(3)中立性。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的实质就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其是否具备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信息反馈价值与信息预测价值同时并存,相互影响。验证过去才有助于预测未来;反之,预测就缺乏基础。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相关性,就是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求。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即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相关性,以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又称明晰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信息若不能被使用者所了解,即使质量再好,也没有任何用途。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础。因此,可理解性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个质量标准。

信息是否能被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也取决于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4.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其具体包括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两个方面。

(1)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可比。为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会计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提供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但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2)横向可比性,即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可比。为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www.xing528.com)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己的固定资产,一并进行管理和计提折旧。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的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之所以强调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成本之间的比较。强调重要性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讲,只要该会计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时,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数量方面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额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如5%)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7.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返修等。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在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入,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当某项经济业务存在多种不同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不会导致企业虚增资产或盈利的方法,即对收入、费用和损失的确认持谨慎和稳健的态度。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当遵循谨慎性的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不得压低负债或费用,也不得抬高资产或收益,更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具体地讲,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均应予以确认,而对不确定的收入则不予以确认。会计实务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确认预计负债等都是谨慎性要求的具体体现。但是,企业不能漫无边际、任意使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不能计提秘密准备,否则将会影响会计确认、计量的客观性,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重要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并传递到使用者,就失去了时效性,以后再获得该信息,对使用者的效用将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及时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要求及时搜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会计及相关人员应当及时搜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和凭证;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不得拖延;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对外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使得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情况,以利于他们做出正确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