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菲律宾政府与NGO共同致力于扶贫

菲律宾政府与NGO共同致力于扶贫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菲律宾的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人口密度和基数大,农村贫困人口多,经济落后。菲律宾是拥有全球第三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良好,组织完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推行农村发展计划,其中将动员社会力量成立社会组织作为重要举措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社会组织从反对政府的整治行动中萌发。

菲律宾政府与NGO共同致力于扶贫

菲律宾的社会组织始源于罗马天主教会,并在教会改革中重新定位组织的发展意义,从纯粹的教义传播者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角色转变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机构,转向解决社区的基本救助和贫困问题。菲律宾的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人口密度和基数大,农村贫困人口多,经济落后。早在1906年,菲律宾还是美国殖民地时,殖民当局颁布了《菲律宾社团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菲律宾的社会组织。政府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家反贫困委员会”,协调政府扶贫工作,并具备层级性行政体系,但除了政府部门的扶贫行动之外,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承担了大量扶贫开发的工作,他们承接政府和国际社会组织、基金会的项目,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组织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菲律宾是拥有全球第三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良好,组织完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推行农村发展计划,其中将动员社会力量成立社会组织作为重要举措之一。如FCA(农村合作社)、PRRM(菲律宾农村重建运动),其中农村重建运动最为声势浩大,通过“农村重建男子协会”开展社区农业发展项目,通过“农村重建妇女协会组织”开展公共医疗项目,与此同时还成立“农村重建青年协会”,主要进行社区教育发展和公民责任感建设。另外,在这些协会的带领下又自发成立了农会、合作信贷协会、乡村卫生机构以及扫盲学校等,促进社区基层的自治。

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社会组织从反对政府的整治行动中萌发。这一时期贫困问题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成为当时菲律宾政治社会动荡的主要诱因,起初社会组织主要从事公共教育和宣传人权平等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等,随着政治权力的更替,社会组织逐渐从社会运动转向为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关注,如农村合作社开发、卫生教育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将活动的范围推广到土地改革以及农村基层自治等具体内容上。这一时期,社会组织经历了变更衍化,从慈善取向转为发展取向和授权取向的多样化类型。在1987—1992年,社会组织正式进入国家规划,并明确指出社会组织与国家努力发展合作伙伴关系。1987年,鼓励建立和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人民组织的建立被写入菲律宾宪法。[8]1990年,社会组织的合作网络组织成立,由10个国家级社会组织形成发展决策委员会,活动范围涉及抗灾救灾、社区福利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教育事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环境倡导行动等。(www.xing528.com)

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项目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根据自身的组织特色开展相应的活动,主要是加强贫困人口的技术和信息短缺问题,开展技术传授和市场推广以及政策宣传。在发展类项目中,加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沟通合作,从规模较小的区域开展本地化的项目。在合作主体上,社会组织与政府和市场主体有机结合,引入市场机制,对贫困人口开展部分有偿服务和金融贷款利率浮动,允许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盈利,但必须接受政府审计和督查部门的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