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社会组织与公益慈善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培育社会组织与公益慈善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臣民”观念兴盛,“公民”角色缺位。

培育社会组织与公益慈善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金和政策方面对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过度依赖,造成自身自主性的缺失,而最终可以归结为社会公益慈善文化的缺失,限制了社会组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在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方面限制了公众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导致公众对社会组织信任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的原子化、社区共同体精神和家庭支持性功能的弱化,限制了公众对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热情和能力。因此,最根本的是解构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重构社区共同体和家庭精神,促进民众的社区参与和公益活动,响应公益慈善文化,提升公民社会成熟度,“随着中国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道救援需求的减少,国际救援机构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带动了香港本土慈善组织的国际化,同时精英主导的慈善文化因为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更具全民性”。[19]

第一,培养贫困治理受益对象对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认同感。传统的政府垄断扶贫资源的贫困治理方式,一方面限制了贫困治理效果的提升,更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贫困治理受益群体意识中对治理主体的认同感,导致政府之外的其他治理主体难以获得受益对象的认同,限制了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效果和工作方法。就贫困受益群体来说,应该与社会组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互动:首先,要积极了解在农村扶贫中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贫困群众可以积极主动地跟相关社会组织取得联系,寻求帮助。此外,对社会组织扶贫策略和工作方法的了解,有助于积极配合社会组织的工作,节省项目开展的时间与资金成本。其次,要正确看待社会组织的农村扶贫活动。社会组织不论是以直接的资金救济还是项目开发的形式开发扶贫,都需要发挥受众的主动性,主动利用好社会组织资源,提升自身寻求发展的能力,为脱贫奠定基础。[20](www.xing528.com)

第二,培养社会公民的公益慈善文化意识和与社会组织的互动路径。贫困问题的治理,除治理主体和受益群体之外,培养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文化的认识和贫困治理的责任感更为重要。就受益群体之外的广大公众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组织的农村扶贫工作给予协助:一是慈善意识的培养。社会大众可以积极关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了解其功能,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慈善事业领域。二是公民角色的定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臣民”观念兴盛,“公民”角色缺位。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抱着“被动遵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公民角色的定位要求广大公众重视自己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加入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相关领域实现互动,如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或活动建议等。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对社会组织农村扶贫来说,广大公众要积极关注社会组织在项目开展、资金运用方面的情况,督促社会组织对相关财务信息等进行公开;对挤占、挪用慈善资金的个人或团体从社会道德的角度加以严厉的谴责,形成社会压力。[21]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国家机器,对社会公众进行公益慈善文化的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倡导型的基金会等可以发挥自身在公益理念倡导方面的优势,普及公益慈善理念和文化。例如,重庆广德公益慈善文化基金会致力于通过搭建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凝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对话与交流,增进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的了解和认同;通过思想分享,文化活动,弘扬先进公益慈善文化;通过共商共议、优势互补,推进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援助类项目之外,同时将公益慈善倡导作为组织的核心业务之一,其中组织了“善行者”“善行100”“公益未来”“捐一元 献爱心 送营养”“你‘沃’一起,为爱加餐”“饥饿24小时公益体验活动”“人人公益项目”“加油一起成长公益行动”等倡导类项目,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公益慈善理念和文化的普及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