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固回民三次起义:历经波折的抗争

海固回民三次起义:历经波折的抗争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固回民的起义准备活动被官府所觉察。国民党政府在逮捕了马国瑞的同时,开始镇压海固群众,企图扑灭起义。15日,沙沟、白崖一带回民由马国率领,固原上店子一带回民由阿訇马英贵率领,会同红套村正式举行起义。海固回民第一次起义失败。

海固回民三次起义:历经波折的抗争

二、海固回民三次起义

1938年秋,海原县保安队在鹞子川抓壮丁,骚扰百姓,并将抓到的10余名壮丁关在乡公所,不许家属探视。这种待壮丁如囚徒的做法激起普遍的民愤。当地群众自发行动起来,于夜间救出被抓壮丁。

抢救被抓壮丁,是一次具有反抗性质的事件。群众感到事件的严重性官府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进一步斗争则需要有威望的领导人和组织起来。因此,斗争的群众把希望寄托在马国瑞、马国等人身上。

马国瑞、马国是教主马震武之侄,在回民中拥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他们通晓伊斯兰教经典,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北平上过学。因宗教事务,马国瑞曾去过云南和吉林、齐齐哈尔等地,目睹了日本统治下的东北的民族苦难。“七七”事变后,马国瑞在海原曾联络宗教界人士,组织了“回民抗日工作团”,自任总团长,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但国民党政府对他们的活动横加干涉和限制,引起他的不满。此时群众斗争如箭在弦,马国瑞对群众的苦难深为同情,他与族弟马国琮(又名马少敬)等商议,决定秘密筹款买枪,串联群众,在12月29日举行起义。

海固回民的起义准备活动被官府所觉察。甘肃省政府密令马国瑞的堂伯父、甘肃省东路交通司令马锡武诱捕马国瑞。马国瑞见事机泄露,嘱其下属“不要乱动,等待时机”[83],携眷赴兰,遭到软禁。国民党政府在逮捕了马国瑞的同时,开始镇压海固群众,企图扑灭起义。1939年1月海原县政府逮捕了农民柯老五等人,四处搜缴枪支。海原县县长贾从城率保安队进行“清乡”,搜枪罚款,逮捕群众,刑讯逼供,很多群众被迫逃跑。海固地区局势日趋紧张,马国琮派人赴兰州向马国瑞请示,马国瑞写下“大事闹起,有进无退”8个字,交人带回。同时,当地群众找马国请求举事,1月14日,马国、马国琮、马国、马英贵等聚集于上店子,公布了马国瑞的来信,决定次日集中于红套村举行起义。

15日,沙沟、白崖一带回民由马国率领,固原上店子一带回民由阿訇马英贵率领,会同红套村正式举行起义。

起义群众首先包围了民团团总、联保主任王国义的堡子。王国义被迫交出长短枪等武器,表示投降。马英贵开枪打死其侄子。起义队伍又奔李俊堡,围攻联保主任穆生春堡子。穆生春企图顽抗,被起义军击毙。起义军攻克穆生春堡子,夺取枪支马匹。起义回民连获胜利,极大鼓舞了四乡群众。各处回民纷纷携器械奔赴起义军,起义队伍迅速增至8000余人,有枪千余。起义队伍按地区编为6个团,马国为司令,马国琮、马英贵为副司令,小学教师白受采为参谋长。团以下按村庄编为营、连、排、班。

为扩大影响,表明宗旨,起义军张贴标语布告,提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汉回同胞,真心实意,努力向前;救国抚民,除害安民,杀官劫库;无论汉回,无分新老,不分军民,一体同仁”。号召群众“暴政之下,不做顺民”,“反蒋抗日,寻找民族出路”,“杀贪官,灭土豪,打富济贫”,“保教保民”。[84]这些纲领性的口号反映了起义队伍的斗争目标和这次斗争的性质。

起义军声威大震,国民党政府极为恐慌。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急忙命令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吴允周部九十七师、徐保部一九一师、严明部预备七师分别由中宁、静宁、平凉出发,三面包抄,围击起义队伍。

大敌当前,起义队伍领导人在如何粉碎敌人进攻问题上意见不一。马国主张乘敌尚未完成包围,迅速南下,到山高林密、回民聚集的泾源、张家川一带,与敌周旋;马英贵则主张攻取固原,打乱敌人部署,建立地盘。由于意见不能统一,最后决定马国、马英贵各率一部,分头行动。

马国、马喜春率领5000余海原地区的起义队伍,经偏城、张易、什字南下,准备里应外合攻打隆德县城。但国民党九十七师五八二团和预备七师的2个团已先至隆德,加强了城防。起义队伍攻城不克,主动回撤。敌人尾追不舍,起义队伍在固原、隆德交界的套马庄设伏。双方在此展开激战,起义战土英勇作战,歼敌百余,夺取了敌人枪支。但起义队伍亦伤亡数十人,马国左腿受伤,团长马正清阵亡。

由马英贵、马国率领的3000余名固原地区的起义队伍,东进攻取固原县城。固原县政府组织壮丁队伍于固原城西堵击。起义军击溃壮丁队伍,并包围固原县城。但因固原城池坚固,守军九十七师装备精良,起义队伍攻城一日,未能得手。其他敌军及壮丁增援固原,起义队伍有被夹击危险,故放弃攻城,撤出战斗,在九龙山消灭了固原马明山民团后,退至固原西山。

1月底,马国率部退回偏城,马英贵部亦到此会合。马国离队养伤,马国琮来到部队接任领导起义。

这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质,因此国民党政府在武力镇压的同时,实行招抚政策,以免事态进—步扩大。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中央执行委员张继等先后飞往兰州,组织“宣抚慰问团”,利用回族上层人物与起义队伍谈判,以政治手腕瓦解起义。由第八战区高级参谋许显时、交通处长拜伟(回)、八十一军军长马鸿宾(回)、一九一师处长马建新(回)、省政府顾问郭福全(回)、交通司令马锡武的代表田增盈等组成的宣抚团于该月底到达固原。

2月初,起义领导与宣抚团举行谈判。拜伟举《古兰经》为誓,要求起义者停止活动,解散部众,交还夺取的枪支武器。马国琮提出释放马国瑞,承认起义队伍为合法的抗日救国军,并由马国瑞率领抗日;海固两县免兵减款;惩办平凉专员张振武、海原县长贾从城。[85]拜伟表示收编起义队伍难以接受,而马英贵则坚持不让。最后,拜伟提出请马英贵到黑城祁家堡与许显时面谈,马英贵应允前往。

2月10日,马英贵、马国、白受采3人赴祁家堡会谈。马英贵、白受采2人先到。他们一进寨门即被捆绑。马国img218行至黑城闻讯即折回。马英贵、白受采月底被押往兰州,后被杀害。和谈事件,致使起义队伍军心涣散。领导人被捕后,斗争更难以坚持。宣抚团与国民党军队相配合,迫使起义群众交出枪支,人员解散。海固回民第一次起义失败。

起义被镇压后,国民党在海固地区办理所谓“善后”,加强对回民的控制和镇压。他们向居民发放“良民证”、“免究证”,命令参加起义的群众自首交枪,并四处抓人,枪杀起义人员,造成一片恐怖气氛。同时拉拢利诱回族宗教上层人士。马国琮被委以甘肃省政府咨议头衔,羁留于兰州。其他人士亦被挟持,被迫为国民党做工作,号召逃亡的群众回乡。

5月9日,马国瑞乘日机空袭兰州的混乱机会,在马喜春等人的接应下,逃出兰州,潜回海原马鹿湾。他召集起义人员,布置发动群众,决定再次起义。

5月29日,海固回民在王家新庄、小坡庄、艾蒿湾等处同时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海固地区第二次起义爆发。

起义者给予尚无防备的敌军痛击后,集结于艾蒿湾。4000多起义群众编为一旅,以村庄为主编为团、营。军队定名为“崇义军”,马国瑞为司令,马喜春为旅长。

为保存力量,与国民党展开长期斗争,马国瑞决定将队伍拉到张家川的大麻子山一带,利用人地两熟条件与敌人周旋。5月31日,队伍从艾蒿湾出发,6月1日行至固原开城。起义军沿途张贴标语,宣传官逼民反、打富济贫,申明“回回单独组织自己的抗日武装”。起义队伍保持良好的纪律,实行官兵平等,赢得了广泛支持,一路不断有群众加入队伍。

6月4日,起义军在固原和尚铺与敌九十七师五八二团一部相遇。经过一昼夜战斗,起义军全歼敌人1连,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海固回民再次起义,国民党政府十分紧张。朱绍良急令九十七师、五十七军、十七军、八十一军等部对起义队伍围追堵截,进行包围。同时故伎重演,派拜伟、郭福金、郭南浦等组成的“甘肃省政府代表团”赶到化平进行政治诱降。谈判中,马国瑞提出:1.在甘肃陇东成立回民自治政府;2.给起义军配发装备给养;3.撤走包围起义军的国民党军队。[86]拜伟等人借口要请示上司,谈判拖延了几天。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完成了对起义军的合围。

6月18日,国民党军向起义军发起攻击,第九十七师部4个团及东路交通司令部骑兵为主攻部队,在飞机的配合下分路进攻。在强大火力的支持下,国民党军向起义军白面河两岸山头阵地冲击。马国瑞、马喜春等率领起义军奋起还击,双方激战数日。起义军四面受敌,武器落后,伤亡惨重。马国瑞、马喜春等领导人相继阵亡,战士700余名牺牲,400多人被俘。马思义率领一部分部队于夜间突破交通司令部袁福昌团防线,进入老龙潭。(www.xing528.com)

马思义率1000余起义战士突围后,召集领导人开会讨论下一步方针。由于马国瑞、马喜春等主要领导人牺牲,起义队伍思想混乱,很多人悲观失望。队伍缺乏足孚众望的领导,在向庄浪转移途中又遭民团袭击,人员伤亡,粮弹无继,起义队伍纷纷解散。第二次起义又告失败。

海固回民连续两次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引起国民党极大震恐。当时,国民党加紧反共,制造国共摩擦,掀起反共高潮。他们认为海固回民起义与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有密切关系。十分害怕回族的反抗与共产党力量联合起来,动摇其西北统治。因此,海固回民第二次起义失败后,国民党进一步加强对海固地区回民的镇压。其一九一师、预备七师、八十一军等部伙同地方自卫队民团武装,大搞清乡,搜捕起义人员,祸及无辜,株连群众。泾源县杀害被俘起义回民30余人,海原县集体枪杀起义者80余人,大量起义者被投入监狱,又强征回民青年入伍。这样,促使回民起义的社会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反因国民党的逆施倒行变得更为突出尖锐。很多回民家破人亡,哭声震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遭破坏,不得不再次举行反抗斗争。

1940年底,第二次起义中保存下来的骨干分子马思义、冶老九、王登云等展开秘密发动起义的工作。他们走乡串户把不满国民党的群众联络起来,组织人员进行“锄黑燕麦”的活动,杀死那些充当国民党帮凶的恶霸地主和民团头目。白崖保长王世昌、红套村保长王天福、沙沟保长马建功、石坡底村保长马金山等30多人先后被起义者处死。这些活动打击了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统治,同时鼓舞了回族群众,造成了声势,为再次起义创造了条件。至1941年春,海固地区形成了以马思义、王德成兄弟和冶老九兄弟为首的三支反抗力量。

海固回民的秘密反抗活动,引起国民党的注意。驻固原的杨德亮部四十二军奉命“清剿”海固回民的斗争。国民党军南北两路进剿,沿途骚扰,鸡犬不宁。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报告中说:“李俊堡一路军纪太坏。李营长曾于5月3日在黑窑洞附近,以土匪愈打愈多为名,一次枪决回教良民黄希连等7人。任意牵拉骡马,宰杀牛羊。”[87]海固回民再次遭受浩劫。5月3日马国发布起义指示。马思义、王德成等率领群众分3路向白崖保安团和民团进攻,杀死敌人10余人,追至寺口子,攻占沐家营,救出被囚群众。海固回民第三次起义爆发。

▲海固回民起义领导人马思义

5月4日,起义队伍2000余人汇集泉沟垴,编为一个团,下设二十四营。马思义被推为团长,冶福荣等分任营长。马国从西吉滩赶来参加起义。他虽未担任具体职务,但是主要的决策者。起义领导人决定首先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堵,向张家川进军,求得立足之地,与敌开展长期斗争。

5月6日,起义队伍从泉沟垴出发,沿途攻打地主寨堡和民团武装。途中,起义队伍申明纪律,主张回汉和睦、团结友爱,赢得群众支持,许多汉族青年也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人数增至2万余人,队伍于5月中旬到达张棉驿、龙山镇、张家川一带。

时国民党预备七师和一九一师尾追至张棉驿。起义军决定利用大麻子山有利地形打击敌人。5月16日,起义军7000余埋伏于大麻子山梯田埂堰之后,另外1万人伏于山巅作为梯队。马思义向部队宣布纪律,命令每人准备一包黄土。近午时分,预备七师二十一团进入伏击圈。马思义连发3枪,7000多战士一跃而起,扬土障目,杀向敌人。国民党军突遭伏击,不辨方向,纷纷溃退。起义军梯队乘势杀出,势不可当,后至的一九一师2团未及全部投入战斗已被冲散。大麻子山一役,起义军毙敌900余人,俘敌百余,缴获机枪50多挺,步枪800余支,弹药甚多。起义军仅伤亡30余人。

此后,起义军攻张家川城未能得手,而国民党军增兵尾追,并从天水方向调军堵住起义军去路。起义军与敌人激战后,由洪家峡翻越六盘山,北返至西吉沐家营。国民党曾派来一个代表,要马思义把队伍带到国民党方面,要几个县给几个县。马思义愤怒地拒绝了国民党诱降。

5月底,起义军领导在土窝子召集营以上指挥员会议,讨论行动方案。马思义提出投奔陕甘宁边区的建议。起义军领导对此意见不一,经激烈争论,未能统一意见。

6月6日,起义军继续北上,部队行至石蛤蟆,遭敌预七师、一九一师及保安队的包围。起义军与敌人战斗2天,伤亡千余,冲出重围,但部队锐减至五六千人。起义面临重蹈前两次起义失败覆辙的危险。

起义队伍为摆脱敌人进攻,在南华山奔波,许多人离开队伍。面对严峻的局面,马思义在石岘子宣布投奔边区的决定。起义军开始向边区进发,行至李俊堡遭敌人拦击。队伍到达臭水沟时,马国img220决定不去边区,返回海原。起义队伍分两支,一部分由马思义率领奔赴边区,一部分跟随马国返回海原。

马国率2000余起义者经红崖向西南前进,在红沟一带受国民党军攻击,队伍屡遭损失,马国只得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这时,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又派人与起义军和谈,马国轻信其诺言,率200余人至大寨乡和谈。结果起义队伍全部被缴械,马国img221被捕后被押解兰州。1942年4月14日被杀于兰州红山根刑场,年仅26岁。

马思义率领的部队在途中又有人离队溃散,最后只有230余人,经固原头营、张家崖、官厅,于6月10日到达环县庙儿掌,派人与共产党联系。马思义、马智宽、苏山3人赴庆阳,受到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陇东军区司令员王维舟的接见。起义部队则由共产党庆阳地区保安大队长王世保带领到达合水。不久,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司令员肖劲光到庆阳接见起义队伍,向他们赠送锦旗一面,上书“浩气长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回族人民斗争精神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以马思义为首的回民起义队伍受到边区政府的热情关怀。1941年7月,马思义、周尚义、马智宽、苏山赴延安参观学习,马思义应邀在民族学院介绍海固3次起义的经过。马思义、马智宽在延安边区政府礼堂受到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鼓励他们要为回族的解放而斗争。

起义领导人与边区联防司令部协议决定,奔赴边区的起义队伍命名为陕甘宁联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骑兵团,驻扎陇东,由八路军三八五旅代管。任命马思义为团长,马智宽、周尚义、苏山为副官,下设3个连,分别由冶福荣、王登林、马负图任连长。中共西北局派杨静仁任该团政治教官,马克为文化教员,负责政治文化教育。

奔赴边区的起义人员,很多人缺乏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思念家乡,又不习惯军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生活。旧军官出身的苏山和当过土匪的马负图等乘机煽惑,回民骑兵团出现返回海固的要求。1942年1月回骑团180余人回到白崖、沙沟,遭敌人围追诱降,苏山和马负图带一部分人离队而去。马思义带领剩下的30余人返回边区,后来一些离队者又返回边区,人数增至80余人。回骑团缩编为1个连。马思义等主要领导被送到民族学院学习,次年又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回骑团的干部素质从而得到了提高。部队里积极开展学文化和思想教育活动,进行军事训练。回民骑兵团逐步被培养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革命队伍。

海固回族群众在抗日战争中期连续爆发3次起义,深刻反映了当时西北社会的矛盾。1938年武汉失守后,日军在华战线过长,难以继续保持疯狂的进攻态势,开始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日本侵华战略变化的情况下,国民党也由对付日军进攻转为积极反共。国民党的这一政策转变在西北地区的表现除了封锁陕甘边区外,还表现为加紧控制和压迫各民族人民,防止人民群众受共产党的影响,与边区发生联系。西北是抗战的大后方,国民党在这里一方面压制人民的抗日要求和抗日活动,另一方面大肆抓壮丁,扩充武力,苛派捐税,致使西北广大农村生产残破,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海固回民的反抗斗争正是国民党这一反共反人民政策推行的结果。因此,这次斗争具有鲜明的反压迫和反剥削的性质。起义者明确提出:“杀贪官,杀土豪,打富济贫”的口号,斗争矛头不仅指向国民党政府,而且所经之处攻打地主寨堡,铲除恶霸,沉重地打击国民党统治和地主势力。

▲回民骑兵团领导人杨静仁

海固回民起义的主体力量是贫苦农民,缺少新的阶级力量的参与和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抗封建压迫。因而海固起义本质上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或多或少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并最终踏上投奔边区的道路,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从国内阶级关系和阶级阵营划分的角度,不难看出这次起义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的范畴。因此,海固回民起义是回族人民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篇章。

海固起义以回族群众为主体,具有民族色彩。但和历史上的回族斗争比较,这次起义有突出的特点,以往的回族斗争带有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并由此导致斗争中混淆本民族内部的阶级界限,不能正确对待和容纳其他民族的人民斗争,斗争往往发展为民族之间的冲突。海固回民起义第一次高举起阶级斗争的旗帜,打击包括回族劣绅在内的地主阶级,体现了以阶级关系划分敌我阵营的斗争方针,从而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主张回汉团结,吸引了部分汉族人民参加斗争。因此,反阶级压迫、以阶级利益为号召是这次起义特点之一。

伊斯兰教与回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是回族斗争的一面旗帜。海固回民起义也提出了“保教”的要求,但随着斗争的发展,宗教色彩呈现淡化趋势。马思义等一些非宗教的农民成为起义的领导人,从而使这次起义具有了比较纯粹的政治斗争面貌。因此,这次起义摆脱了由于浓厚的宗教内容而引起的诸如教争等复杂问题,使不同教派的回族群众团结了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和地主势力进行斗争。

上述两个特点反映了回族人民阶级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回族人民斗争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也决定了海固起义的不同归宿。3次起义虽然都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但没有出现投靠反动政府、充当统治者帮凶的集团,而是最后汇集到中国各民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洪流中。因此,海固回民3次起义坚持着奋发向上的方向和路线,走向光明的结局和新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