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现象,发现这一趋势与经济发展初期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布严重失衡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制造业“雁阵模式”迁移现象相吻合。关于中国地区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部省份由于地理商业传统以及政策倾斜等优势逐步成为制造业的集聚地,随之而来的经济极化效应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省份流动,但由于二元经济体制,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促进新古典意义上的区域均衡发展(沈坤荣和唐文健,2006)。第三章中图3.5(b)显示中国工业地区差距呈现倒“U”型特征,说明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结合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现象,发现这一趋势与经济发展初期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布严重失衡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制造业“雁阵模式”迁移现象相吻合。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导向驱使优质资源向东部地区集聚,这使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无法发挥其比较优势,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十分明显。不过近年来,由于东部发达地区要素成本显著上涨,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出现“雁阵模式”转移的现象,即东部地区低端制造业由于不再具备成本优势从而内迁至中西部地区,并且东部沿海省份还一度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东部省份逐渐淘汰落后产业、保留优质产业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曲玥等,2013)。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主要以低技术结构劳动力为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构成主要为省内转移,迁移至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可以在该地区吸收大量的低技术劳动力。中西部省份土地要素成本低于东部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这可以大大提高迁移至此的低端制造业的利润,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上述过程还会带动迁入地就业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基于以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变动的事实,会进一步地提出以下问题,近年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带来东部地区制造业增长的放缓以及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加速?地区间是否呈现出地区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现象?

关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这种收敛特征,之前的研究往往强调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分割,东部地区通过对中低端劳动力流动设置入户障碍,同时努力吸引高技术劳动力流入,从而能够获得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蔡昉,2005)。

中国地区间经济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之前的关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多数研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由于对外开放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别化的地区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等共同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魏后凯,1997;蔡昉和都阳,2000);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地区经济不存在全域性的收敛现象,但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或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俱乐部收敛特征(沈坤荣和马俊,2002;周业安和章泉,2008;潘文卿,2010)。(www.xing528.com)

地区经济收敛特征研究早期一般采用实际人均GDP指标,但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在通过比较地区间劳动生产率考察经济收敛趋势,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必然也会折射为不同的地区劳动生产率。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如郭庆旺等(2005)计算了1978—2003年间四个不同年份各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在逐步扩大;黄先海(2005)的测算也有类似的发现,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分解,认为技术效率、资本深化是省际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经济收敛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收敛的特征,地区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并不一定就表明增长率不收敛,如高帆和石磊(2009)的研究就发现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为有限收敛,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却依然是相对发散,并且这种格局在1993年之后有相对增强态势,他们也认为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这种收敛格局主要是因为东部省份在资本深化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仅仅讨论地区总体经济的差距,而忽视产业间的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很容易导致误导性的区域发展政策。Bernard and Jones(1996)、Rodrik(2013)等针对跨国数据的研究都发现,不同行业之间在地区收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关于中国地区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袁鹏(2008)的研究认为中国地区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1997年前后截然相反,1997年以前,地区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不断扩大,而1998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更为强劲。孙巍和李菁(2010)检验了29个省市1993—2007年间制造业收敛的情况,得出了近年来中国对原材料依赖较强且运输成本较高的行业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戴觅和茅锐(2015)采用了1998—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省际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尽管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收敛并未带来人均GDP增长的收敛。

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发展的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中间传导机制,研究地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鲜有从流入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角度解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间的收敛与发散特征。本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改进的收敛模型检验省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β收敛性以及收敛系数,并试图从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角度去解释出现条件β的成因。本章的贡献首先在于从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角度去解释地区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而揭示其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的关系;二是本章的研究对引导劳动力的空间合理流动、优化产业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章余下部分如下:第二节为检验制造业省际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实证设计与数据说明;第三节为实证检验的结果,此处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1992—2001年以及2001—2011年的两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是否如图3.5显示的制造业也从2001年开始出现收敛的拐点,在此之后本书以1990—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一步验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省际收敛特征;除此之外在上述实证中还加入劳动力流入变量进一步检验其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