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郝堂村:创造乡土美,修复乡村文明

郝堂村:创造乡土美,修复乡村文明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郝堂村村舍与周边的稻田、茶园、溪流相融合,体现了村落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景象,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形态和乡土景观意象。郝堂村中心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池塘,用来种植荷花,夏日绿意盎然,形成风景景观;秋季采收莲子,冬季开挖莲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郝堂村:创造乡土美,修复乡村文明

环境决定一个村庄的发展质量,文化决定一个村庄的发展潜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改善乡村生态、修复乡村文化是郝堂村实践的精髓。

首先,郝堂村结合当地情况采取了雨污分流,民居化粪池、堰塘二次处理以及全村三级污水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污水处理配套办法。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埋地式管道统一处理,培养农民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其次,营造独特的乡村景观。郝堂村村舍与周边的稻田、茶园、溪流相融合,体现了村落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景象,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形态和乡土景观意象。各家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植物,如月见草、夜里香、荷花、玫瑰和紫云英等。老人家还会在自家院子开辟一小块土地种上芹菜、小葱和小白菜,增添农家型自然景观特色。对乡土景观要素进行了整理,坍塌的土坯墙,破烂的陶缸陶罐,木柴垛和老磨盘,墙角生长茂盛的灯芯草,最细微的美都得到了尊重。(www.xing528.com)

最后,引导农民进行垃圾分类。为了改变村民常年养成的不讲究卫生、垃圾四处乱扔的生活习惯,郝堂村由村干部开展“一帮一”的宣传教育。通过志愿者、村干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办法和好处,用志愿者在农户家里栽花的办法来感化顽固的农户;村委组织开设“特色卫生评比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对每家每户进行垃圾分类卫生评比,由孩子来评选卫生做得好的家庭,得分高的还会得到物质奖励,促进村民卫生习惯的养成,每家每户配发两个垃圾桶,进行干湿分离,引导村民将垃圾分类后投入资源分类中心,至此,垃圾问题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垃圾分类不仅保护了村落的生态环境,还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把保护环境的思想融入日常行为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乡民规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恢复乡村文明。[7]

郝堂村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山上种满了茶树,茶叶是当地村民的经济作物之一。郝堂村中心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池塘,用来种植荷花,夏日绿意盎然,形成风景景观;秋季采收莲子,冬季开挖莲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荷塘紧邻居民区,既是生活污水净化池,污水经过荷花池的净化后用来灌溉农田,也是白鹭等鸟类的觅食地。[8]增加的拦水坝为居民洗衣提供了便利。乡村改建过程中,郝堂村没有砍掉一棵树,保留了河道两旁的树种,杨柳依依,枫杨护岸,溪水边种植了大量的芦苇湿地植物,溪水之上有红星大堰半月桥与青山相连,有独木桩供游客玩乐。灌溉用的池塘边放置了水车和风车,用来生产灌溉,展示了原始农耕文化。池塘里种植的水生植物提升了湿地的景色。山水和池塘文化符号呈现出静谧、湿润的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