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员工犯错:学会授权技巧

避免员工犯错:学会授权技巧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现在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三国时期智慧的代言人。刘备死后,蜀国基本由诸葛亮全盘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代替将军们决定战局走向,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换句话说,无论胜败,都是诸葛亮的责任,跟这群带兵打仗的将军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麾下的将军只要听话就好,并不会有承担责任的压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要求成长的愿望。唯一例外的马谡,还在兵败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避免员工犯错:学会授权技巧

将军应该站在指挥部,而不是冲上前线。道理很简单,相信大多数管理者也都明白,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乐此不疲”?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不允许事情出差错。身为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对事情发展过程有强大的掌控感,需要每件事情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与员工相比,管理者显然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将事情做得更好。于是他们怀疑员工的能力,认为员工做事情拖沓,不合自己心意,与其到后来还要自己修补,不如一开始自己就接手。

员工遇到这样的管理者,会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工作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员工主动工作的热情就会消失,对工作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相反,管理者每天被琐碎的工作支配得团团转,根本无暇做出一些战略性的全局规划。这种情况对于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非常不利。不幸的是,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往往还拥有不错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诸葛亮

刘备相比,诸葛亮身上的光环实在太多了。在未出茅庐之时,就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出山之后,诸葛亮协助原本籍籍无名的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强悍的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此过程中诸葛孔明的智计无双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共识。按现在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三国时期智慧的代言人。相比之下,刘备就显得逊色很多,除了身上“刘皇叔”的皇室血统光环,几乎没有其他为人称道之处。但是论管理能力,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刘备在位期间,蜀国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个个骁勇善战,独当一面。刘备死后,蜀国基本由诸葛亮全盘管理。话说诸葛亮的工作态度无可挑剔,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了。虽然五虎上将的第二代都在,但是没有一个人成长为其父辈那样的盖世英豪。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一生太谨慎了,他身负托孤重任,不愿蜀国出一点儿闪失,因此每一件事都亲自参与。比如,蜀国的将军们会在出征时随身携带丞相赐予的锦囊,遇到困难打开锦囊。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代替将军们决定战局走向,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如果打了胜仗则“多亏锦囊妙计”,打了败仗便“此乃天意”。换句话说,无论胜败,都是诸葛亮的责任,跟这群带兵打仗的将军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麾下的将军只要听话就好,并不会有承担责任的压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要求成长的愿望。在他们看来,丞相的计谋天下无双,只要照做就可以了。唯一例外马谡,还在兵败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国的将军们就是执行命令的机器。他们无从成长,无从学习,一切跟着丞相走就好。丞相在世时一切安好,丞相去世之后,这些将军中没有一个被培养成治国之才,蜀国的衰落已成定局。

诸葛亮为人称颂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但是他的管理方式存在重大缺陷。究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其“一生惟谨慎”,不敢让手下人犯错,不敢拿蜀国的前途冒险,希望蜀国平平安安。但是事与愿违,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险的蜀国在这种平安的环境中慢慢衰弱下去,直至无力回天。

任何一个团队的管理者都要明白,想要让团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激发团队各成员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错,须知,任何团队或者个人的成长都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获得,不犯错就不会发现自己各方面存在的缺陷,不知道如何改进。如果无法获得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也就没有意愿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独当一面。团队管理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员工去犯错,而且还不能说,要给员工试错的空间,培养属于员工的责任感,让他感觉这件事跟他自己是有关的,是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www.xing528.com)

樊登读书会在一些活动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说”。

比如有一次,读书会有一个小组在陕西做了一个客户活动,当时反馈不太好,很多客户对我们很有意见。陕西分会的会长也建议我跟小组的成员分析下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客户的不满。

我对他说:“我知道他们活动有问题,但是我不能说。为什么呢?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小组在组织活动时的工作热情。经验欠缺可以日后慢慢积累,但是工作热情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旦受到打击,很长时间内都难以弥补。如果因为小组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我就开会说他们,那他们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就放不开手脚,可能就觉得自己的组织能力不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活动就不敢放胆去做了。”

实际上,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在上海与这个小组碰面时,表扬了其中一个小组成员:“你的活动做得很好,很及时,能力越来越强了。”

他回答道:“其实我知道客户的反馈不太好,我下次一定准备得更加充分,将活动做得更好。”

他的回答也说明:这次客户活动做得不好,小组成员是有感觉的,是有想法的。他们并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这次活动的效果不好。这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我鼓励他们,是因为相信他们都很优秀,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优秀的人才面对工作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将活动效果跟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份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下次组织类似的活动时,一定会加倍努力做到最好。

老板在员工表现不佳的时候过问甚至质疑,还会给员工造成一种感觉,那就是即便我再努力,也会被老板挑出毛病,还不如等老板将一切安排好后照做就是,这样还省心省力。可想而知,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们投入工作的热情,以及面对困难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最终影响的还是团队的整体业绩。

我在最初创业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那时我跟其他老板一样,对员工做任何事情都不放心,每一件事情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出现意外。后来我慢慢发现,员工只是想法与我不同而已,而且因为他们久居一线,有的想法甚至比我的更好。这让我意识到,要想充分调动员工解决具体问题的积极性,就应该让员工去搭建属于自己的工作体系。即使由于经验不足,偶尔会出现不周到的地方,我也不会求全责备。前提是他必须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将事情交给他去做,让他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