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翻译原则:跨文化再现

文化翻译原则:跨文化再现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翻译原则是指翻译实践的科学依据,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样,基于文化差异下的翻译活动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当奈达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合系统的时候,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据此,有专家从跨文化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分别指如下两个方面。如此一来,使Friday一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得以完整的理解和传递。

文化翻译原则:跨文化再现

很多人都误认为翻译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根本不需要遵循任何原则,并提出了“译学无成规”的说法。还有不少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然而,金缇和奈达在两人合编的《论翻译》(On Translation)中指出,“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翻译实践都有一些原则指导,区别于自觉和不自觉,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可见,翻译原则是指翻译实践的科学依据,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上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证明,合理地使用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基于文化差异下的翻译活动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中提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他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当奈达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合系统的时候,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因为翻译是随着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任务就是把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去。因此,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据此,有专家从跨文化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e reappearance),分别指如下两个方面。

(1)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例如:

贾芸对卜世仁说:“巧媳妇做不出没有米的粥,叫我怎么办呢?”

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杨宪益、戴乃迭 译)(www.xing528.com)

译文2:... And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霍克斯 译)

该例中,“巧媳妇做不出没有米的粥”就是我们的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即使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做事缺少必要条件也是难以办成的。”译文1中,译者保存了原作中“米”的文化概念,再现了源语的民族文化特色,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译文1中,“没米的粥”译成没有面粉面包(bread without flour),译者的出发点是考虑到西方人的传统食物是以面包为主,故将“米”转译成“面粉”(flour)有利于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虽然西式面包与整个作品中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但译文已经能够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即使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做事缺少必要条件也是难以办成的。”并且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是应该值得提倡的。

(2)再现源语文化的信息。例如:

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尽管该译文看上去与原文对应,但如果读者看到后肯定会感到不知所云,为什么星期五到了人们就会出去买醉呢?很显然这句话承载着深层的文化信息:在英国,Friday是发薪水的固定日期,所以到了这一天,人们领完工资之后就会出去大喝一场。译者在翻译时不妨将Friday具体化,加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可把这句话译为:“星期五发薪日子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一来,使Friday一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得以完整的理解和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