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对话中的建设性忠告及翻译工作重要性

跨文化对话中的建设性忠告及翻译工作重要性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位跨文化“对话”的推手,卜先生对中国存在的有些问题善意地提出忠告,有些忠告是建设性的,有些我们已经有所认识但尚未深刻,因此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这或许与学者自身的母语文化背景、跨文化经历及学术研究动因有关。古文今译与校注也同样是一项细致繁琐却极为重要的工作。

跨文化对话中的建设性忠告及翻译工作重要性

作为一位跨文化“对话”的推手,卜先生对中国存在的有些问题善意地提出忠告(比如传统的断裂、虚无民族主义危险、道德滑坡与信仰真空、腐败问题、环保问题、贫富差距、人口发展及关系文化的负面作用等),有些忠告是建设性的(作为“他者”的欧洲人能“看到我们所不见”),有些我们已经有所认识但尚未深刻,因此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但辩证地看,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坐而论道”,无论身处“此岸”或“彼岸”(第一章),无论自身想多么“超脱”,都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卜先生所说的“区域主义局限”。这或许与学者自身的母语文化背景、跨文化经历及学术研究动因有关。正如东方知识分子难以完全走出“东方中心主义”窠臼一样,西方学者与精英也容易流入“西方中心主义”论调;何况现代“文明病”既滥觞于西方,也蔓延至社会巨变的中国,且不排除解构“他者”是以重构“自我”为目标,因而卜松山先生的跨文化“视阈”也同样会或多或少受到西方“视阈”的影响,甚至因其对中国的过度好感而导致产生另一种跨文化“误读”。但毋庸置疑的是,卜先生呼吁“告别西方文化的独白”,其出发点无疑是善意且具建设性的,对中国传统思想价值的理性发掘与“换位思考”,也同样值得年轻学者学习与传承。

站在跨文化的角度,其实“翻译本身并不可为”,因为翻译是一个层叠与丢失信息的过程,何况要经历从语言到文字、从德文到中文,部分篇章从古文到今文的多重译介过程,如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言,“翻译包括两个层面:跨越时间的翻译与跨越空间的翻译”[6];译者唯有尽量接近原著、客观呈现,但仍难免有时会步入庄子所说“得意忘言”的尴尬。译文中保留有西方学者原名并截取了部分重要的德文或英文语汇;为与篇章整体行文风格保持一致,译者对德文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使用了通俗译法,同时附注了原始典籍来源[7](用李泽厚的说法是“回到原典”),以便古文爱好者对照阅读。古文今译与校注也同样是一项细致繁琐却极为重要的工作。

(本文为《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一书的译者序言,略有删节。原文载于武汉大学《人文论丛》2010年卷。)

(张伟,传播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哈贝马斯公共领域。)

【注释】

[1]昌切:《文化间际对话》。转引自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8页。(www.xing528.com)

[2]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经济观察报》,2009年8月21日。

[3]《明镜周刊》,2007年8月26日,《德国之声》,2007年11月21日,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960277,00.html(2010年2月8日).

[4]舒泰峰等:《孔子归圣之路》,《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4期。

[5]卜松山:《译不可译之文》,《世界哲学》2003年第2期。

[6]卜松山:《译不可译之文》,《世界哲学》2003年第2期。

[7]古代典籍译注参考了下列专著: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粟劲主编:《白话四书五经》,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王世舜主编:《庄子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汪榕培、任秀桦、秦旭卿、孙雍长:《庄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孔子:《论语》,Arthur Waley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