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需求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国内外需求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别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来看,三种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均实现了快速提升,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全面的、持续的稳步提升。

国内外需求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我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及相应的就业向量,本文首先测算了用于国内消费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生产和一般贸易出口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结果显示(见表6-6),200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1.68万元/人,到2015年达到7.03万元/人,10年间提高了约3倍,与单位劳动产出衡量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一致的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15.4%。从2005—2010年、2010—2015年两个阶段来看,2005—2010年增速更快,2010—2015年增速也维持在14.1%,未有明显下降,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虽然已在2005—2015年实现了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仍拥有强劲的提升潜力。

表6-6 2005—2015年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生产率及增速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分别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来看,三种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均实现了快速提升,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全面的、持续的稳步提升。2005年用于国内消费的劳动生产率(DLP)为1.66万元/人,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经过10年的发展,至2015年我国的DLP提高至6.77万元/人,有明显提高,但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即用于国内消费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增速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速更是明显低于一般贸易出口生产,这也反映出我国国内消费的需求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2017年国内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到58.8%,即经济增长一半以上的增长动力来自内需,若内需拉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无法追平或超过出口拉动的劳动生产率,那么未来我国刺激内需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努力,将不利于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用于国内需求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在2010—2015年远高于加工贸易,表明用于国内需求的劳动生产率仍保持有效的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近些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措施的推进,我国国内需求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劳动生产率也必然有进一步的变动。

分阶段来看,2005—2010年,无论是用于国内需求的生产还是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劳动生产率增速均较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其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3.1%和21.1%,这与国际上任何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难得一见的高增速,2001年我国刚刚加入WTO,开始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成本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组装、加工等产品制造环节,由于我国自身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慢,所以这一时期是以加工组装等简单、附加值率低的生产环节融入全球贸易生产,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制造业部门,这是我国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加入WTO的初期阶段,不遗余力地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宽度,对我国而言,是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一次重新配置,解决了我国当时农业生产领域的冗余劳动力问题,但当经济发展到一个全新的生产阶段时,以低端加工组装的方式生产就无法再继续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了,也就体现为2010—2015年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下降。

从表6-6可以看出,2010—2015年,我国三种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较2005—2010年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加工出口生产,年均增速由23.1%骤降至5.7%,这也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生产敲响警钟,预示着我国简单地依靠加工组装等非核心环节融入全球生产链,已不能再继续为我国的经济提供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动力,加工贸易占比近一半的贸易出口结构亟待调整。

总体而言,2005—2015年,出口生产促进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与用于国内消费的生产相比,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我国就业岗位,也提高了我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出口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部门来看,初期2005年42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较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信息传输、金融和房地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高,2015年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10年前均有大幅提升,但同时部门间的差异也开始逐渐增大。废品废料部门劳动生产率过高,2015年就业量小,导致单位产出的就业人员数量低是主要原因,在国家统计局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废品废料为综合处理后的部门,并不能真正直接反映废品废料部门的生产情况,因此本部分暂不对此部门作进一步分析。(www.xing528.com)

2005—2015年我国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快提升,部门详细结果见表6-7,绝大部分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年均增速更是超过了20%,2015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分别为27.53万元/人和21.28万元/人,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资源型生产部门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排序中都处在非常靠前的位置,且是2005—2015年中增速排名在前十五位的部门。但必须意识到,依靠资源拉动并不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亟待转换,我国应尽快提高创新研发水平,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可持续提高。

表6-7显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速,但由于该部门在2005年劳动生产率基数非常低,因此,经过10年的快速增长仍然只有11.80万元/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也相对较高,在这两个部门中,国有企业为主要经营者,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多属于国家定价,企业的盈利性目的不太强,劳动生产率并未能体现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水平。未来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燃气、电力生产供应等曾以国有为主的部门,将有望实现收益和劳动生产率的跃升。

表6-7 2005年、2010年、2015年41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速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本表不包含废品废料部门。
2.按照2005—2015年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倒序排列。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农林牧渔业,2005年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0.59万元/人,2015年也只有2.53万元/人,无论是研究期初还是期末,与其他部门相比都属于非常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拥有14亿多人口,我们面临的一个不争事实是,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短缺。我国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47亩,即0.098公顷,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72公顷、0.88公顷、1.57公顷和2.88公顷,分别相当于我国的7.3倍、9.0倍、16.0倍和29.4倍。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19公顷、0.29公顷、0.17公顷和0.21公顷,也远比我国多。从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要素来看,我国都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人口众多,饭碗仍要紧紧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农林牧渔业的农业生产率提升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

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同时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由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品比机电等制造业部门少,因此我国在纺织服装这类部门的出口中获取的附加值率较高,单位出口增加值高,也反映出该部门单位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较高。但从表6-7中所展示的劳动生产率来看,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依然非常低,仅仅略高于农林牧渔业等个别行业,约为5万元/人,且2005—2015年间提升幅度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