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客商建筑的文化魅力

探寻客商建筑的文化魅力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晋商和徽商建筑,“客商”建筑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合璧。“客商”建筑在接受欧美风格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了客家传统建筑的优秀内涵。正是这种抽象的物化反映,成就了“客商”建筑超越技术的魅力,成为人类建筑的奇葩!因此,“客商”对土地的认识是深刻的,建筑利用也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客商”建筑是一个外敛内放的混合体,这其实是宫院建筑理念的延续。

探寻客商建筑的文化魅力

相对于晋商和徽商建筑,“客商”建筑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合璧。“客商”们海外开拓,带回来的不仅是财富,也将西方文明带回中国落后的山区,这首先表现在建筑上。“客商”建筑大多数中西合璧,有的是客家传统格式中融入西方的理念和装饰,有的将西方的建筑格式大胆地融入客家传统。前者的代表是梅县的继善楼、大埔的光禄第;后者的代表是梅县的联芳楼和万秋楼。近代以前,客居地区的建筑基本上是传统的演化和发展,那时候的大宅建筑多是官员建的,最多也就是将京华的宫苑、江淮的园林融合进来;近代以后,“客商”带进来的是欧美的文化、近代工业文明,是世界发展的旋律和脚步,是开放的胸怀和视野、是挑战落后和封闭的号角!这些是晋商建筑和徽商建筑所没有的。虽然,商帮建筑在规模、豪华程度上差不多,但在文明的进程中,代表两种不同的形态和思想。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认为:“建筑以空间形式体现出时代的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而新颖的。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以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5]“客商”建筑是近现代中国先进的改革者上下探索融入世界发展的步伐的物化反映。“我们习惯于向前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千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新建筑学理论和新建筑材料的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经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的过程。”[6]“客商”建筑以开放的视野既顺应了世界潮流,同时也创新了民族风格,在20世纪末,给我国的建筑开了一个走向世界的好头。现在,研究“客商”建筑,更要以开阔的视野,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世界建筑创新的潮流。

2.丰富而明显的文化征象。建筑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需要想象的。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F.L.Wright)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7]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征象是客家建筑一贯的特征。正如吴伯雄在谈论福建土楼时说的:“客家土楼的魅力不在于建筑,在于代表客家文化,人与人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有礼节有共同理念。”(2008年8月14日,吴伯雄先生一行回乡省亲祭祖,在参观“承启楼”时的讲话)。台湾中华两岸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也认为:“土楼是我们客家人长期奋斗的历史缩影,其中镌刻着客家人长期迁徙和生存的烙印。”“客商”建筑在接受欧美风格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了客家传统建筑的优秀内涵。“客商”出外经商谋生大多迫不得已,他们骨子里是想读书出仕。这一点不同于晋商。因此,“客商”们发迹后,总想在文化上有所表现。这一点和徽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徽商的崇文表现是具体的,在文本上,著书立说和赋诗作画,这同徽商的地域有关系,因为江淮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发达区域;而“客商”的崇文表现是抽象的,表现在思想上和物本上,建筑是集中的体现,以易经八卦为原理,或以堪舆风水为指导,或以天人合一哲学为灵魂。正是这种抽象的物化反映,成就了“客商”建筑超越技术的魅力,成为人类建筑的奇葩!八卦风水不一定就是迷信,它是中华先民在蒙昧时期对自然的朴素认识,这种朴素的情怀是十分可贵的。洛阳古城、苏州古城当年就是根据易经八卦原理建造,至今雄踞世界名城之列,迷信的东西有这样的魅力吗?正如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所说:“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8]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9]“客商”建筑反映的是19至20世纪之交,欧风美雨侵来时,中国人沉重的思考历程,也是文明升华的放映。(www.xing528.com)

3.独特的园林与耕作融合理念。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认为:“形式由功能而来。”我们必须清楚: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实用价值是建筑的存在基础,建筑必须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梁思成强调:“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10]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类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为人类创造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想的生活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使命。客居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正是因为耕作农业没法支撑客家人的发展,“客商”们才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经商开拓。因此,“客商”对土地的认识是深刻的,建筑利用也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客商”建筑,有林山池塘、花木亭台,像园林,但不是纯粹的游赏园林。池塘可以养鱼,可以种莲藕,也可以作防火的消防备用水池;林山既是建筑的构成、建筑的背景,也是种树、放养家禽的场所,具有林业价值,而且林山还具有文化意义;屋子供人居住,天井用来采光透风排水,但一样可以种花养树。“客商”建筑将居住、耕作、观赏独特地融而为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整体。整个“客商”建筑体系,体现一个核心理念:人类是环境的主角,人类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人—建筑—环境”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同时,环境也有保障生存与生活的作用。这种实用而体系的建筑风格,在晋商和徽商建筑中比较少见。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3年在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就是说,建筑不仅可以使用和观赏,而且还可以创造,而“客商”建筑正是将创造功能融入使用与观赏之中的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

4.开放与保守的矛盾体。“客商”建筑是一个外敛内放的混合体,这其实是宫院建筑理念的延续。“客商”建筑对内是开放的,整个建筑内部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这一点不同于徽商建筑。因为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一个家族一个屋,对内要沟通交流,族长是最高领导,屋子里的任何事族长都可以解决。家族的祭祀、婚丧、经济财务、家庭纠纷、子女教育等,必须公开进行,只有开放空间,这些活动才可以充分进行。客家文化秉承中原传统,尊老爱幼、长幼尊卑,只有公开空间,效果才能发挥。另外,开放可以使屋子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也是外围的保守决定的。“客商”建筑对外则是坚固的防守,因为对外要有保护功能,防匪、防盗。另外,外围的坚固,也显示一种威严、一种富贵和尊贵,具有强化家族凝聚力的作用。这种建筑意识,是客家人在长期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生活观念的反映,到近现代仍然延续。“客商”们衣锦还乡,这种观念更加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