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瓦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瓦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瓦的不断壮大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瓦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瓦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的传承。王澍运用瓦顶来表现出传统房屋所具有的特征,屋顶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建筑本身最基础、直观的部分,能够清晰的展示出房屋自身的独特。

瓦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伴随着造型各异的瓦件出现在历史文明中,古人们已经从使用天然材料转变到创造新型材料,用于建筑屋顶的建造与使用,瓦的存在,也清晰的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从此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宝库中,存在着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瓦。其精美细致的做工、多变的表现形式,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研究价值及艺术欣赏性。其在历史研究史、美术性、艺术展示性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的挖掘研究中,有着极其独特、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瓦的发展历程中,发现其不仅在建筑领域中起到重要作业,也能在生活中带来许多便捷与装饰作用。考古学家们发现最早出现的瓦为龙山时期存在的筒瓦。正因为瓦的不断壮大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瓦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考古学家的探索中,在陕两岐山凤雏村西周的早期遗址中出土了少量的瓦,通过这次发现,能够证实在此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瓦件了。而在春秋时期的山西侯马晋故都和河南洛阳东周故城中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半瓦当和全瓦当,表明瓦的使用已经普遍。当到了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制陶行业,这时的瓦器存在着无穷的发展潜力。在瓦器的质量上也有了一个飞跃,比如,早期的瓦丁以及瓦鼻等已经被现阶段的瓦榫所取代。这时建筑发展,烧窑技术的进步,砖与瓦逐步普及,也取得了“秦砖汉瓦”的美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接受着历史的沉淀与洗礼。新型材料是传统材料的一种传承与延续,也代表着文化的发展。瓦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的传承。瓦作为一种传统材料,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瓦的文化底蕴也能带来心灵的共鸣,能承载精神寄托。这是现如今的建筑材料所不能取代的地方。而现如今的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采用“旧材新用”的方法,开始重新将传统材料进行巧妙的设计运用。正如王澍在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就运用到了“旧材新用”,其通过收集旧房材料,对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将其与新材料进行完美的融合,其不仅能展现旧材料所带来的历史感,亦能唤醒大家对传统材料的记忆,带领我们穿梭在传统文化的时光隧道中感受其文化底蕴。(www.xing528.com)

王澍运用瓦顶来表现出传统房屋所具有的特征,屋顶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建筑本身最基础、直观的部分,能够清晰的展示出房屋自身的独特。其也具备很多功能性,譬如遮风挡雨,正是如此,也体现了其重要性。屋顶也慢慢的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构件之一。

作为人们生存所需遮蔽物的重要组成,屋顶作为人类耐以生存的必需品,为了适应大自然所带来的特殊环境与气候,从而需要为自己建造避风所,使自己得以安居的努力。在谈到黑森林住宅时,海德格尔特别叙述了其屋顶的构造:“一个宽广的、一体式的屋顶覆盖在农宅上面,合适的倾斜度使他能够抵御积雪的重压。屋顶一直延伸到很矮的地方,庇护了下面的房间,使它们不会受到漫长冬夜里风暴的侵袭”。在这里,屋顶慢慢的成为了人与自然进行亲密连接的桥梁,它覆盖在建筑上面,迎接着大自然的洗礼,它紧密的连接着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联系体现在人们依靠自然、理解自然、顺应自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应对自然,因此,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个舒适、平静、安稳的世界上。通过这种特殊而又亲密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一片混沌,人与自然都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相互的位置,通过某种特殊的关联,大自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依靠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人类从中收获了喜悦,同时,也带来了艰难困苦。

千百年来,瓦在其工艺上也存在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制瓦工艺中,瓦匠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瓦匠师傅们需要经过踩泥,再将踩得很黏的泥放在特殊的模具中,将瓦胚进行加工以及形状修整,再卸胚,将瓦胚晾晒干后,放入窑中进行烧制。而伴随着历史、人类文明大道发展,如今更多的是使用机器设备去完成这复杂的过程,流水线般的制作程序,能大大地减少时间、成本以及劳力。因此,现如今的瓦匠们已经偏于老年化,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种时代的产物及传统工艺会不会慢慢地淡出,我们不得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