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概念及其多样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概念及其多样魅力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还未出现。把“忠孝”等同于“人格”,对人格从德性和伦理的角度去论述,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映照。这一提法强调了人格的四个方面:全体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这种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正反映了人格的独特魅力。因而,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概念及其多样魅力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脸谱,它表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将“面具”来指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即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和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在西方,现代人格意义大致有三种类型:最为通行的是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内在的、全部生理、物理结构和心理意识外化的状态;第二种类型是强调人的个体差异性,从个人心理、行为特点的一致性中显示人格内容;第三种类型是从人的生活过程定义人格,强调环境社会影响和后天学习的相关因素。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提出的人性观念,他认为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人格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还未出现。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忠孝二德,人格之要件也。”把“忠孝”等同于“人格”,对人格从德性和伦理的角度去论述,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映照。陈仲庚教授在其编著的《人格心理学》中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的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一提法强调了人格的四个方面:全体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这是国内较为权威的提法。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互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人格的整体性有多方面表现。首先,人格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心理世界出现的矛盾冲突,协调主观与客观、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他的动机和行为保持和谐一致。一个人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导致人格分裂,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在和其他人格特征联系中,才能正确理解人格特征的确切含义。如沉默寡言这一特征,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甲可能由于怕羞,不愿出头露面,这是怯懦的表现;乙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面貌,这是虚伪的表现;丙可能是想靠别人的努力,获取自己的满足,这是懒惰的表现。可见,人格是由各个紧密相联的成分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统一整体。离开了人格结构的整体性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和理解人格。

2.人格的独特性

正如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张面孔,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也是如此,这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独特性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的交互用形成的。不同的遗传、教育及社会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质。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征。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也是如此。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下,“固执”带有“撒娇”的意味,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固执”又带有反抗的意思。这种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正反映了人格的独特魅力。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www.xing528.com)

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讲的就是人格特点形成后则不易改变。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在其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比较稳定的特点,人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活泼开朗。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很可能也喜欢竞争,这说明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一个人在出生后,通过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在一定倾向性的指引下,自己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研究表明,在个人的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经常循规蹈矩,遇事稳重,但他也会偶然表现出冒失、轻率的举动。在这里,谨慎标志着他的人格特征,而偶然性的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任何人都会偶然忘记某种东西,但不能说健忘是所有人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稳定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的人格都可能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儿童的人格正在形成中,还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可塑性较大;而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可塑性较小,但也并非不能改变。大学生是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在大学几年期间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

4.人格的功能性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人格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改变某些人的命运。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因而,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同样面对考试的失败与挫折,坚强者发奋拼搏,懦弱者一蹶不振。面对悲痛,一些人可以化悲痛为力量,而另一些人则表现为消沉。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当然,任何事情都能发生改变,人的性格同样如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性格中的弱点,使自己更加成熟和完善。

5.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是生物个体,也是社会个体。生物特性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任何一个人初生下来都不具有人格品质,既没有工作能力和为社会为集体工作的热情,也表现不出勇敢或怯懦、坚强或优柔寡断、勤劳或懒惰的人格特点,更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从由野兽哺育大的人类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尽管他们自幼具有人的身体、组织和双手,以及高度发达的脑,但由于他们生活在动物之中,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他们的机体组织虽然生长着、成熟着,可是他们并没有人的智力,没有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当然也不可能形成人的人格。

人格是在先天即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逐渐社会化的。在人格形成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又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生活环境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