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的社会性本质:同时代人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财富的社会性本质:同时代人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不仅批判和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财富思想,还对他同时代其他人的财富思想进行了批判与吸收,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赫斯、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分别从异化角度、生产力角度、生产关系角度为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提供丰富的养料。马克思由此将对财富问题的讨论深入到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形成了马克思关于财富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独特思想。

财富的社会性本质:同时代人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马克思不仅批判和吸收了古典经济学财富思想,还对他同时代其他人的财富思想进行了批判与吸收,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赫斯、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分别从异化角度、生产力角度、生产关系角度为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提供丰富的养料。

(一)赫斯:“货币基督教的实现了的本质”〔56〕

莫泽斯·赫斯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宣传者,他在《瑞士二十一印章》上的《行动的哲学》等文章和为《德法年鉴》而写的《论货币的本质》是马克思下决心研究经济学的重要逻辑导引之一,在其中赫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及财富异化理论的思想得到了集中体现。在《行动的哲学》中,赫斯第一次系统地界定了一种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性社会历史哲学,对马克思产生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触动。赫斯从社会关系角度论证了人的本质的交往性,而这种交往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了异化,本应是生命中介的货币却成了扼杀生命的交往手段,为了消除这种金钱的奴隶制,就要建立一种共产主义的新生活。他将财富和上帝之间作了类比:“人的对象性的环境在天国就是上帝,超人的财富,而在尘世上就是人之外的、非人的、可以摸得着的财富,东西,财产,脱离了生产者即它的创造者的产品,交往的抽象本质,货币。”〔57〕由此,赫斯指出了宗教异化与财富异化的同质性。虽然赫斯对货币的批判并不是以古典经济学内在学理为基础,根本没有意识到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也没有科学地界定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但他将费尔巴哈的泛爱的宗教学说、宗教异化的批判思想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的人本学异化论,直接影响了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

(二)李斯特:生产力的“神秘灵光”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他的财富思想突出地表现为从国家利益出发的生产力理论。他在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性,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家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认为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58〕。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核心,他批评斯密只关心“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忽视生产力,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像萨伊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所蓄积的财富(也就是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59〕。他将一国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并认为一个国家要向高级文明方向发展,必须迅速转变为农工商国家。马克思开始对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很快又转入了批判,指出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神秘之处就在于把人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他说:“为了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材料也就够了。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人同马、蒸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60〕显然,马克思在对人的社会存在状况和自由的深度关切方面远远超越了李斯特。(www.xing528.com)

(三)蒲鲁东:“所有权就是盗窃!”〔61〕

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在与青年马克思的交往中,他对资产阶级财产的批判深深影响了马克思。在《什么是所有权》中,蒲鲁东写下了“所有权就是盗窃”的著名口号,对资产阶级的自然法权观进行了批判。在《贫困的哲学》中,他再次强调“财产就是盗窃!”〔62〕在他看来,资产阶级《人权宣言》中的四种自然权利,即自由权、平等权、所有权和安全权,实际上只是一种抽象的法权设定。他抓住了所有权这个核心,指出了其中的矛盾:“如果每个人的财富是社会的财富,一切人的地位就会是平等的,因此说所有权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社会财产的权利,那就不言而喻是矛盾了。”〔63〕他认为财富为个人所有的权利,事实上是一种在社会之外反社会的东西。他指出劳动者是他劳动成果的所有者,不劳动者就无法生活,但是,正是劳动才产生了私人占有,所有权是劳动的产物,正是有了所有权才开始造成人与人在财富上的不平等。正因为如此,他从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出发,认为共产制和私有制的目的都是好的,但结果都是坏的,都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私有制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共产制是弱者对强者的剥削。因此,他按照黑格尔的三段论方式构想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图式:“共产制(正)——私有制(反)——以个人占有和人类联合为基础的无政府社会(合)。”〔64〕这当然是马克思无法接受的,虽然蒲鲁东“从政治经济学中被诡辩所掩盖的相反的事实出发,即从私有制的运动造成贫困这个事实出发,得出了否定私有制的结论”〔65〕。但是,马克思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在于他不懂得社会关系、私有制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历史暂时的产物”〔66〕,而这也正是关于财富的社会性本质。

(四)小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赫斯、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等与他同时代人的财富思想,这对于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并对他在人的本质、劳动价值、生产力理论、私有制等重要思想元素的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有直接的影响。马克思由此将对财富问题的讨论深入到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形成了马克思关于财富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独特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