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柞蚕杂交种生产技术及其推广

柞蚕杂交种生产技术及其推广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研项目“柞蚕新品种‘烟6’‘789’”获199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首位),“柞蚕新品种杏黄的选育”获198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首位),“柞蚕新品种‘C66’和‘781’的育成”获198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首位),“天蚕人工饲养的研究”获1996年度山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在方山的第二项工作是开发柞蚕杂交种生产,迅速提高蚕茧产量。

柞蚕杂交种生产技术及其推广

沈孝行

沈孝行

沈孝行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原科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沈孝行,1954年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蚕桑专业(现属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被分配到山东省方山蚕场任技术员。1959年调入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任技术员,柞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科研项目“柞蚕新品种‘烟6’‘789’”获199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首位),“柞蚕新品种杏黄的选育”获198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首位),“柞蚕新品种‘C66’和‘781’的育成”获198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首位),“天蚕人工饲养的研究”获1996年度山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柞蚕品种志》(任执行副主编,编写山东柞蚕品种部分)获1999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编著《山东省志·丝绸篇》。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13篇获省级优秀论文称号,4篇参加国际学术会交流。1989—1993年兼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1987年兼任全国蚕学会野蚕学专业委员会成员,1963—1994年兼任山东蚕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合理提高暖茧温度,春秋制种消毒防病

我1934年出生在上海,老家在浙江吴兴,小学到高中都是在上海读的。1952年考入江苏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后全国高校调整,1953年调到浙江农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原来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是三年制的,调整以后,浙江农学院压缩为两年制,所以我1954年就提前毕业了。

1954年9月毕业后,我被分到山东省方山蚕场工作。方山蚕场是山东省农业厅主管的,主要搞柞蚕工作,因为当时方山蚕场的主要任务就是柞蚕良种繁育。我到方山第一年致力于了解柞蚕基础知识,说老实话,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柞蚕知识不是很多,主要是在工作中摸索和了解的,方山搞柞蚕的人也不是很多。

1954—1956年,我主要参加科研活动,生产方面接触得比较少。工作中,我发现柞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蚕种问题,蚕种质量不高,病毒很厉害,这主要是受柞蚕母体微粒子原虫孢子危害,因此生产水平提不高。1956年着力研究柞蚕春天暖茧,主要是做蛹体解剖、调查蛹期整个发育过程,根据感受的温度观察其发育情况,其基础工作是做生物解剖。

合理提高暖茧温度,春秋制种消毒防病。经过三年的试验调查以后,我们根据蛹体发育情况在生产上予以结合应用。当时柞蚕暖茧从低温7.5℃开始一直到18℃蛹子变成蛾出来,一般的老办法要长达40~45天。后来通过解剖调查,我们发现,实际上不用那么长的加温时间。蛹体发育需有一定的发育温度,10℃以上为发育有效温度,我们的研究就是根据温度来了解其发育情况。通过调查总结分析,蛹体一共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积温要求,需要根据蛹的发育情况来进行加温。这个方法应用在生产上,可以使原来的45天压缩到25~30天。

一开始怕老百姓接受不了,我们推广的整个加温时间是缩短到30天左右。根据调查来看,真正应用时实际上温度控制在25℃,20天左右就可以了,且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老百姓之所以不敢提高温度,关键是没有了解到蛹体发育和病毒的关系,其实只要控制好病毒并能够进行正确的卵面浴种消毒,就不会产生什么异常情况。以前在制种的过程中,老百姓没有掌握好消毒问题,有时候甚至连蚕种场也不重视,消毒工作当然抓得也不严,因此,制出的蚕种就比较容易发生蚕病。我们通过加温试验,将温度提高并做好卵面消毒浴种,病毒危害就减轻了。

开发柞蚕杂交种生产,迅速提高蚕茧产量

1963年前后,这个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我自己对柞蚕生产和柞蚕试验也慢慢树立了信心。这是我在方山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也为后来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时,方山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力量也比较单薄。我参加这项目是一边学习一边掌握知识的,主要是掌握柞蚕的良种繁育技术和建立良种繁育制度。不管柞蚕还是农业生产,繁育种子都是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的,所以首先要掌握柞蚕良种繁育的基础。要提高生产产量、生产水平,没有优秀的种子就不能保证生产过关。

种子工作的重点是抓消毒防病,消毒防病的重点是抓春蚕卵浴种,春天的卵面消毒浴种是重中之重。但当时在秋天就没抓,秋天蛾子出来以后它自由交配就不能浴种了,出蚕前卵面不消毒就养蚕了。实际上,病毒的关键问题是秋天病毒传播,制种的时候没有进行消毒,蛾子上山产卵以后不知道蛾子的情况怎么样,更不知道哪个是有病的蛾子。后来我们就采取秋季亦室内制种的办法,把蚕蛾挂在室内产卵以后通过显微镜检查,有病的淘汰,没有病的就保留,再通过卵面消毒上山养蚕。这样,经过连续多年的彻底防病,效果很显著。当然,这个工作不是以我为主的,我只是参加了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我在方山的第二项工作是开发柞蚕杂交种生产,迅速提高蚕茧产量。柞蚕杂交种试验当时全国其他地方也有做的,但是做得都不具体也不细。我1956年开始参加这个工作,当时以我为主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从试验到推广搞了四五年的时间。

柞蚕的杂交种分好几种,一个是纯种和杂种比较,另一个是杂种和杂种比较,我们要比较哪个方法好。因为杂种分好几种,一种是两个品种间杂交,叫一代杂种,一代杂种的后代就称为二代杂种,二代杂种里面也不一样,老百姓就不去管这些分类了。我们认为,二代杂种须由正交杂种与反交杂种相互交配,不要用一代杂种后代自交,这样杂交优势不会下降。

第二个类型是取一代杂种与第三个品种来杂交,这个叫三元杂种。还有一种是四元杂种,就是四个品种春天先制成两对一代杂种,秋季将这两对杂种相互交配成四元杂种,通过小区和大田生产的大面积推广,最后成功了。(www.xing528.com)

当时农业厅作为我们的上级单位,要推广这个柞蚕杂交种生产,省里发文件要求全面开展。自从推广柞蚕杂交种生产以后,全省产量迅速大面积提高,最起码提高10%以上,一般达到15%~20%。

我的第三项工作就是做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试验,如根据国外的经验,经交配后母蛾在产卵前剪去蛾翅70%可减少制种室内蛾毛飞舞,同时可刺激母蛾加速产卵,试验下来效果很好。

(左一)在山东省蚕学年会发言,1991年,济南

开展柞蚕群选群育、常规育种、新技术育种三结合

1963年以后,我开始开展柞蚕群选群育、常规育种、新技术育种三结合的工作,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开展群众大田选种,即开展群选群育,由群众来选、群众来繁育。柞蚕大田选种的方法是其他省里没有的,只有我们省开展这个工作。当时我是结合农业生产搞的大田选种,将农业生产这个技术应用到柞蚕生产上来,选两个品种杂交以后把不同类型的种拿到农村去比较,通过当地环境比较以后来观察那个类型在农村适应不适应。这么做的目的一是抗病,二是单产量高,主要是选适应性强的(茧的质量这个时候不考虑)。

1970年,我在栖霞县黑夼村设基点,用一、二化杂交选出了黄蚕个体,俗称“黑夼杏黄”。这个种是通过群众选育产生的,发病比较轻,体质比较强,产茧量比较高,通过小区和大面积放养都有这样的表现,农村里反映相当不错。我们将农村里养的种拿回来,因为农村里的生产条件较粗,农村里养的时间长了,其种性和体质保不住,难以进一步提高。搞蚕种一定要靠严格的消毒,但农村里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我们把农村里的这个种引回到室内,再加工培育、单蛾选育、防止病毒感染,连续反复几次,直至种性提高稳定。通过三四年时间的努力,这个种基本上比较稳定了,把蚕种发到下面去大面积生产试验都比较满意。当时,“杏黄”这个蚕种已占全省30%左右,后来又推广到东北去了。这是柞蚕育种的方法之一,就是一个群选群育,我们要求方山把这个种增加繁育量,在推广的时候很受群众欢迎。这项成果1982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左一)参加中国蚕学会年会,1989年,沈阳

育种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进行新技术育种。我们也研究了好几种,如同位素育种,用钴Co60γ射线等不成功。后来我们又用激光育种,其实激光也有好多种,在产卵期利用CO2激光来照射卵,照射计量达到66焦耳,后大量死亡。我们又从大量死亡中选出存活的少数个体进行培育,我们的目标是生存能力要强、发育时间要短。有这两项做保证,产量基本上稳定了。这个技术代号名称是“C66”,即CO2激光66焦耳选出的优良个体。

但是光搞纯种不行,我们又培育出“781”多代复合杂交经七年13代育成的后代,这个品种产量不错。找的对象合并起来通过繁育以后,出去一代杂种叫“C66”交“781”。这是一对好品种,不仅生长期短,而且抗病、体质优、产量高。1985年,“C66”交“781”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天蚕丝呈绿色,贵重,在山东可饲养传代

我应该在1994年退休,但是为了搞天蚕试验延长到1995年才退休。天蚕丝呈绿色,贵重,在山东可饲养传代,而柞蚕茧是土黄色的。当时日本对天蚕丝很需要,从外贸的角度来说一两丝等于一两黄金,这个价格比较吸引人。天蚕和柞蚕外形上完全一样,但丝的颜色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天蚕幼蚕的头是绿色的,茧丝亦是绿色的。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引进饲养试验,掌握了天蚕的生活习性,解除复眠蛹控光技术和繁殖规律,首次在山东饲养天蚕成功,获得天蚕丝的成品,部分天蚕丝可供外贸出口。该项目在1996年获得山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研工作也获得了一些奖励,“烟6”“789”获得199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激光照射的“C66”交“781”获得198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杏黄种”“黑夼新黄”获1982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另外有本书《中国柞蚕品种志》,当时全国要汇编这本书,邀请了各个省的代表参加,山东省有两个人参加。山东柞蚕品种由我负责起草,这本书我是副主编之一,报奖成果由主持单位负责,1999年得到了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退休之后我也参加了一些研究生的学术活动,1994年、1995年浙江农大、沈阳农大的研究生、博士生论文答辩邀请我去参加。学术活动也参加过几次。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