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建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会稽出现。隋朝政权平定江东后,废除会稽郡建置,设立吴州,后又改称越州。明清两朝采用南宋旧规,恢复绍兴府建置,下辖山阴、会稽等八邑,置其于浙江省管辖之下。杭州光复后,王金发带百余人渡江抵达绍兴,建立绍兴军政分府,王金发自任都督。与华北以及江淮地区相比,绍兴气温较高,冬季比较温暖。

建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绍兴”一词被用来指称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这一区域,是南宋高宗之后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绍兴地区属于越国的领土。“越”是上古时期生活在浙东地区的部族“于越”的别称,后多用于指代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一的越国。秦始皇尽得江南后,将吴越之地合为一郡,命名会稽,设郡治于故吴地(一般认为在今苏州附近)。故越地被设为山阴县,隶属会稽郡。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会稽郡被一分为二,钱塘江以北的故吴地为吴郡,以故会稽郡治所为郡治;钱塘江以南的越国故地为会稽郡,郡治设于山阴县。此后会稽郡建置基本稳定,只是由于内部生产力发展等原因,不断有属土析出。由于山阴县户口日盛,南朝的陈朝政权将山阴县东部属地析出,设置会稽县。至此,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会稽出现。

隋朝政权平定江东后,废除会稽郡建置,设立吴州,后又改称越州。此后,会稽郡的建制几度恢复,到唐肃宗元元年(758),越州建置才稳定下来,一直保持到北宋灭亡。[1]山阴与会稽两县同城共治的局面也于此间确定。

唐代越州东部地区(今宁波一带)海上贸易极为发达,朝廷便将这块区域从越州划出,设置明州(今宁波市的前身)。北宋灭后,宋高宗赵构和他的朝廷曾驻跸越州。金兵退却后,大难不死的赵构希望“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把年号从“建炎”改为“绍兴”,并效仿唐德宗兴元府旧事,把越州建置从州升为府,并赐名绍兴。从此,绍兴便作为一个下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新昌、嵊县、上虞余姚八县的地区行政中心长期存在。南宋时期的绍兴,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万户居民的大型城市,全城建有5厢96坊,奠定了清末民初绍兴城内的坊巷格局。[2]

元朝把绍兴府改为绍兴路,将其置于江浙行省宣慰使司的管辖之下。明清两朝采用南宋旧规,恢复绍兴府建置,下辖山阴、会稽等八邑,置其于浙江省管辖之下。清朝末年,浙江决定裁改各府同城知县。山阴、会稽两县的合并方案,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合并后的新县命名为绍兴,一是将合并后的新县命名为兰亭。[3]不过,山会两县未及合并,清王朝就在革命浪潮中灰飞烟灭。如此,绍兴府下辖八邑的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杭州光复后,王金发带百余人渡江抵达绍兴,建立绍兴军政分府,王金发自任都督。绍兴军政分府建立不久,便将会稽、山阴二县合并为绍兴县,以前清绍兴知府程赞清为县长,王子余为总务科长[4]至此,本书的研究区域——“绍兴县”出现了。

1910年,清朝推行地方自治,废都、图、隅、里。城内以坊为单位,城外以乡镇为单位。山会两县,共1城4镇67乡。清末的这套基层制度,除了后来增设武胜、稽山、汤浦、安仁、德政五乡外[5],在1928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

此时绍兴城内共有39坊:大辛、大云、东观、紫金、下植、上植、美政、常禧、南和、西光、迎恩、戒珠、东中、笔飞、西中、东光、朝京、东如、下和、昌安、西如、万安、承恩、上望、中望、下望、东陶、西陶、朝东、稽山、东仰、安宁、西府、永昌、东府、都泗、石童、东大、西大。由于城外还有四处附郭——西郭门、偏门、昌安门、五云门,所以亦有文献称绍兴城区共有43坊。[6](www.xing528.com)

城中各坊举有坊董。每坊坊董不止一人,由地方头面人物担任,他们被绍兴地方报纸如《越铎日报》称作地方士绅。坊董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很大作用,参与很多地方公益事业。坊董是地方头面人物,他们一面与官厅合作,共同维持公益事业,一面代表各坊,向官厅表达地方的利益诉求,他们是绍兴城区地方自治的核心力量。

绍兴城之外的地区,设有4镇67乡。四镇是指柯桥镇、安昌镇、稽东镇和东皋镇。乡镇之下设村,比如绍兴著名的丝绸产地华舍,就是禹会乡之下的一个村。

绍兴的气候属于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华北以及江淮地区相比,绍兴气温较高,冬季比较温暖。绍兴的年均降雨量为1434.1毫米,每年的5—6月份为绍兴的雨季节,雨季约31到33天,为一年之中降雨量最大的时期,暴雨频仍,极易发生洪涝灾害。7—8月,绍兴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晴热少雨,蒸发量大,常发生旱灾[7]清末民初,旱涝灾害不断,原本产粮就不敷食用的绍兴,粮食缺口巨大,只有依靠官商的协力调剂才能渡过难关。

绍兴县的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全县按照地貌特点,分为三大区域: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中北部水网平原区、东北部滨海平原区。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主要是黄壤和红壤,以种植茶树为主,兼种部分旱粮。中北部水网平原区,是历代水利建设的结果,各种堤坝的修筑,使原先的咸水沼泽逐渐淡化,最终形成鱼米之乡的山会平原。东北部的滨海平原区的形成与钱塘江水道的北移有关。明代以后,钱塘江水道逐渐北移,山会平原北部滩涂淤涨,到清朝咸丰年间,形成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8]这片海中涨出的沙地,由于土壤和水利的关系,不宜种植水稻,成了绍兴的棉花产地和杂粮产地。[9]

绍兴县境内水道纵横,当代所编的《绍兴县志》记录了河流25条,湖泊18个。对绍兴影响最为巨大的河流莫过于钱塘江。钱塘江的一个特殊性是河口一直在南北间摆动。钱塘江的河口有三,即南大亹、中小亹、北大亹三口。清朝雍正前后,水道稳定在北大亹,南大亹逐渐淤塞,在钱塘江南岸形成了面积达40万亩的沙地(南沙)。[10]这些沙地后来成为绍兴县重要的棉花产地。绍兴产棉重镇安昌镇,在清中晚期已经在沙地上种植大量棉花,“安昌北境白洋山外木棉之利,岁登数十万”。[11]除了产棉外,这片沙地还大量种植桑树,“绵延数十里,遍植桑树,盛产蚕丝”。[12]

在绍兴境内众多的湖泊中,鉴湖的知名度最高,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便自号“鉴湖女侠”。民国时期的鉴湖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东鉴与西鉴,东西各二十余里,“鉴湖之水,堪制佳酿”。[13]鉴湖水道有三个弯曲之处:“第一曲是湖塘、古城口。第二曲是蔡山桥、型塘口、阮社、双梅。第三曲是行牌桥、漓渚港口向钟堰庙转入青甸湖直到东浦、大树江。”这三个地方取水方便,是适合酿制绍兴黄酒的区域。[14]位于东浦的孝贞、越明、汤元元、陈忠义等酒坊,都是历史上的酿酒名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