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前的贫困现状

精准扶贫前的贫困现状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十年前的盐池县,像吴占云这样的贫困户比比皆是。1983年,盐池县被列为国家“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当年全县75%以上的群众无法满足温饱。同时加强社会赈济工作,对丧失劳动力的困难户给予救济或收容安置。组织救灾赈济,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常态。1982年,盐池县70%以上的农民群众处于绝对贫穷状态。

精准扶贫前的贫困现状

一间没有门的土房,在墙上掏个洞挂个布帘,就是盐池县花马池镇苏步井村村民吴占云的家。他种的旱地,一年到头打不了几百斤粮食。有一年冬天,他到内蒙古打工,快过年了,工地上没发工钱,就给每人发了一只母山羊,扛回来宰了30斤肉,一张羊皮卖了36元钱,全家人就用36元钱办了年货。数十年前的盐池县,像吴占云这样的贫困户比比皆是。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中北部农村的住房及环境

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前沿,地处河西走廊风沙流大通道出口,处于宁夏中部干旱、沙漠化地带的东部,盐池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遭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

20世纪90年代,盐池县苏步井乡沙漠吞噬农民住房的情形

历史上,盐池县地处北方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地带,传统农牧业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资源欠缺、生产方式落后,且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区域条件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使盐池县很长时间摆脱不了一个“穷”字。

盐池县地域面积大,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但过去,由于受干旱、风沙等自然条件制约,加上滥垦、滥挖、滥牧,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生产基础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产量极不稳定。198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元,人均产粮190千克,处于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极度贫困局面。

1983年,盐池县被列为国家“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当年全县75%以上的群众无法满足温饱。尽管粮食和畜牧业产量逐年有所提高,但受自然灾害和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极不稳定,有75%的农民群众生活在国定贫困标准线以下。(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前,盐池县中北部农村土地沙化的严重情形

盐池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以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方针,及时发放救济粮款。

1972年至1982年,全县共发放救灾款708.1万元。同时加强社会赈济工作,对丧失劳动力的困难户给予救济或收容安置。

1951年至1982年,盐池县共发放城乡社会救济款314.2万元。1981年到2000年20个年头里,盐池县多数年份分别遭遇干旱、冰雹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其中以1983年4月27日特大沙尘暴、1994年“8·5”洪灾和1999年“7·13”特大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组织救灾赈济,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常态。

20世纪80年代以前,遇灾荒年景,盐池县农民群众主要靠捡发菜、挖甘草等补贴家用,但也因此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1982年,盐池县70%以上的农民群众处于绝对贫穷状态(恩格尔系数在70%以上)。1987年,盐池县没有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户达2909户14857人。1994年,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精神,盐池县按照“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有粮300千克以下为极贫户;人均收入301―500元,有粮300千克为贫困户;人均收入501元以上,有粮300千克以上为基本解决温饱户”的界定标准,最后确定全县贫困户约为6000户3万余人。

盐池县历史上干旱少雨、风多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图为盐池县境内黄土沟壑地区地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