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语言距离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心理语言距离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受测者的心理语言距离对名词的使用频率则没有显著影响。我们在考察学习者心理语言距离时,要求受测者在判断其对汉英差异的感知时做简要说明。我们在再从外语系统习得与自然习得两方面探讨其与心理语言距离的相关性。L3 系统学习时长与学习者对汉英心理语言距离感知的互动规律需要进一步验证。

心理语言距离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提出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概念(Jordens & Kellerman,1981:195−215),又称为心理语言距离,是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距离的感知范式,具有动态、个性化的特点。

基于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发现学习者对英语的心理语言距离与“Return/ Refund”的动词词性的使用存在负关联(r =−.289,p = .013),这表明,独立于英语水平之外,受测者的心理语言距离也会显著影响“退货/退款”描述的动词使用频率,即心理语言距离越近,动词使用的次数越多,反之,则越少。与此同时,受测者的心理语言距离对名词的使用频率则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语言距离较近的英语学习者可能受到汉语动词词性的“退货/退款”的影响,倾向于使用动词,而当心理语言距离较大时,所受到的母语的语言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动词的使用受到了抑制。

在本次实验中,受测者的偏误产生频次与其心理语言距离不相关,但是我们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偏误的发生受到受测者的英语水平的影响,高分段被试的“Return/Refund”的使用准确率明显高出其他被试,说明当学习者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迁移偏误才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1)心理语言距离与外语习得

心理语言距离概念一方面承认经验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心理因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黄瑞红,2012:128−132)。我们在考察学习者心理语言距离时,要求受测者在判断其对汉英差异的感知时做简要说明。具有较远心理语言距离的受测者在说明判断原因时,一般强调中英语言文化本身差异大、所在国地域遥远,乃至客观的语言类型学、发生学关系疏远等因素;而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较近的学生通常认为,英语从小就开始学,普及程度高,比较熟悉,因此感觉较为亲近。

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其汉英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存在正关联(r = .281,p = .015),即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汉英心理语言距离较远,感知到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并且更倾向于强调文化、思维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差异;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距离较近,感知到的汉英之间的差异较小,并且差异多与词汇、语法等语义结构层面的语际转换相关,倾向于强调语言物质层面的差异。

我们在再从外语(英语L2 和二外L3)系统习得与自然习得两方面探讨其与心理语言距离的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学习者每周英语系统学习/使用时长与其心理语言距离不相关,但学习者初次系统学习英语的年龄与心理语言距离之间呈现负相关性(r =−.253,p = .03),即英语系统学习越早,心理语言距离越小。

同时,学习者每周系统学习L3 时长、L3 所属语系(印欧语系语言或非印欧语系语言)并不明显影响学习者的汉英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当L3 的系统学习时长达到一定量时才会开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距离。L3 系统学习时长与学习者对汉英心理语言距离感知的互动规律需要进一步验证。

在自然语境中的语言接触方面,学习者每周与英语母语者口笔头交流时间越长,心理语言距离也相应越长(r = .27,p = .02)。但是,学习者日常能接触到的除汉英之外语言数量并不显著影响学习者对英语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之前研究(Leung,2005:39−61;Xia,2017:237−255)显示,学习者周围的语言环境越丰富,日常接触语言数量越多,对母语L1 和目标语言L2 之间的心理语言距离影响越明显。因此,L3 语言数量及其自然接触时长对学习者L1 和L2 之间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还需要实验的进一步探索。

我们还考察了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体验与心理语言距离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距离与其在以英语为通用语的电商平台购物频次具有相关性,在国际性电商平台的购物频率越高,汉英双语的心理语言距离越为接近(r =−.26,p = .025)。这说明具有国际化属性的电商平台的语言使用同质性倾向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心理语言距离的感知。

(2)心理语言距离与动词名物化(www.xing528.com)

名物化(Nominalization)作为语法隐喻的重要形式,其能力培养的研究最早见于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85;1994),认为语法隐喻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外语学习者亦是如此,在阅读中对语法隐喻的理解以及在写作中对语法隐喻的输出成为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提升的重要环节(黄国文,2009:5−9;李杰,2016:47−55)。

在我国,关于名物化习得或语法隐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刘国辉、陆建茹(2004:17−22)对比分析我国重点、普通高校学生以及英语国家学生的议论文中名物化的使用,指出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名物化缺失的现象。Sun & Cong(2005:89−94)实证了名物化使用受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母语干扰的影响,我国低年级(英语水平较低)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名物化使用比例低于高年级(英语水平较高)学习者;相比在主语中使用名物化,我国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在宾语中使用名物化。王立非(2012:3−9)、王立非和葛海玲(2015:9−16)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考察了商务话语中的句法名物化使用特点。

我们关注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学习者的心理语言距离与动词词组以及以名词词组实现的名物化形态的选择和使用的相关性。作为转类型的动词名物化(王立非,2016),名词词性的“Return/Refund”将动态的动作过程看作是静态的事物,是对世界认知的重新范畴化;名物化具有浓缩信息的特点,使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名词不含人物指称的情况下名物化能够虚化施事,从而减少主语对命题的责任,弱化负面信息沟通中的直接冲突和矛盾,如:

例1.I would arrange the return to you and apply for a refund.

如果将此例句中的名物化短语改成动词,则会出现例2:

例2.I would return it to you and apply for the money that you would have to refund me.

我们比较例 1 和例 2,发现名物化的“Return/Refund”可以使句子结构更为紧凑,语气上较为婉转。而“Return/Refund”动词词性的使用则使句子变得冗长,体现口语化,并且例 2 中的“…you would have to refund me”明确了“refund”的施事和受事,语气上显得较为直接、对立。

本章的统计结果验证了心理语言距离作为学习者对两种语言差异的感知影响着动词词组的迁移,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抑制着名物化习得。母语的语言结构对名物化的习得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母语中的动词结构会使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另一方面,母语中缺失的名物化结构可能会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名物化现象,从而在自主习得名物化的方面出现困难。统计结果同时显示,心理语言距离较远的学习者并不会更频繁地使用名物化结构,这说明学习者在自主习得名物化方面存在困难,也说明心理语言距离并不会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母语中不存在的成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中仍有明显的空白。由此,我们认为,回避迁移动词词组仅能视为名物化习得过程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是否能够成功习得名物化,则有赖于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个人观察。

鉴于学习者对不同词性的“Return/Refund”选择和使用,我们参考了由英语母语者提供语料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在统计中,名词词性的“Return”和“Refund”的频率各为111.96 词/百万词和3.19 词/百万词,而动词词性的“Return”和“Refund”的频率则为220.72 词/百万词和2.02 词/百万词。考虑到“Return”作为常用词,不一定单纯意味“退货”,我们同时参考了美国eBay 网站上消费者的产品评论与商家回复,发现名词性的“Refund”是动词性“Refund”的1.62 倍,而名词性的“Return”是动词性“Return”的1.12倍,在两种情况下,名词性词语都更为常用。

与之相比,本研究受测学生总计使用了167 次动词词性的“Return/Refund”,而名物化的“Return/Refund”使用了65 次,名词性的使用频率仅为动词性使用频率的38.9%,名物化使用频率明显偏低;即使是在心理语言距离较为疏远(Z-score 大于0),使用动词形态频率较低的学生中,名词性词语的频率也仅有动词性词语频率的48.3%(名词性词语29 次,动词性词语60 次)。这说明,尽管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相对会影响动词词组的迁移,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名物化的过程中依然普遍出现困难,难以达到与母语者近似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