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心理距离在美学和历史中的作用

心理距离在美学和历史中的作用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这个观点,就叫做“心理距离说”。所谓“心理距离”,说白了,就是“超功利”。最重要的是,有了心理的距离一你已经不害怕了。一结婚,不要说心理距离,就连生理距离也没有了。

心理距离在美学和历史中的作用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

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

“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这个观点,就叫做“心理距离说”。

还是先举个例子来说明。

布洛举的例子是海雾。海雾是美的还是不美的?这要看你是谁,站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是船长、水手、乘客,正在船上,那么,海雾对于你来说就不是美的。不但不美,而且恐怖。你想吧,你乘坐的轮船在一片茫然和死寂中飘浮,不知彼岸何在,前途何在,是凶是吉,哪里还会有美感?但如果你是在岸上,就两样了。那海天之间的茫茫大雾,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难得的美景和奇观。海岸、礁石、灯塔,都在乳白色的纱幕中若隐若现。朦胧中,一艘轮船缓缓驶来,不是很美吗?那么,为什么你的感受会和船M上的人不同呢?为什么那灾难性的海雾对于你来说是美的呢?因为有了距离。所谓“有了距离”,不是说你就不在雾中,海雾和你隔得老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哪怕那海雾近在眼前,它和你也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你和它之间只不过是在意识上有了距离,因此叫“心理距离”。

我想大家马上就明白了。所谓“心理距离”,说白了,就是“超功利”。或者说,就是康德所说的“无利害而生愉快”。不过康德和布洛的角度不同。康德强调的是,在一切愉快当中只有审美愉快是超功利的;布洛强调的则是,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时,才可能产生审美愉快。所以,并不是所有站在岸上的人都会觉得海雾是美的。这个人如果是船员乘客的亲属,那么,他感到的就只会是恐惧和焦虑。

所以,有距离,就是超功利。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超功利,只是觉得是有距离。有了距离,我们就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雾里看花,隔岸观火,黄鹤楼上看翻船。实际上,我们能够“隔岸观火”,就因为隔着岸。如果大火烧到了家门口,还能袖手旁观?同样,我们能够看灾难片武打片,也因为那灾难和打斗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高挂起,才能慢慢观赏。大家都说武打片好看。某某大侠一个耳光扇过去,那小子就原地转了三个圈,好看好看!当然好看了,反正挨打的不是你!(大笑)

其实,即便是我们自己遭遇的灾难、痛苦、恐惧、不幸,只要有距离,也可以把它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比方说,一个人在野地里遇到了狼,这是很恐怖的。你想啊,一个人在荒郊野地里走,黑灯瞎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突然看见了狼的眼睛,还不把魂都吓掉了?可是,这并不妨碍你在脱险之后眉飞色舞地向朋友们讲述你的“遇险记”。如果你的口才好,讲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让听的人一个个都如同身临其境,那你的讲述实际上就是一件艺术品了,至少是口头文学作品。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这时你和那恐怖的事件之间已经有了距离。首先是有了时间的距离一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其次是有了空间的距离一你已经!不在现场了。最重要的是,有了心理的距离一你已经不害怕了。如果你一想起来还是怕得浑身发抖,那你是讲不成的。就算能讲,也一定没有艺术性。所以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为什么要在痛定之后呢?因为痛定之后才有距离,也才能长歌。诗,正如华兹华斯所说,是“在平静中回味到的情感”。

所以呀,距离是审美的前提,审美的条件。美丽的事物,往往都或者有点“遥远”,或者有点“陌生”。原始艺术之所以美,多半因其遥远;异国风光之所以美,则多半因其陌生。比如一个原始工艺品,一个陶罐,可能是很粗糙的,也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还缺了个口子,但我们觉得它很美,因为它很遥远。当然,原始艺术品让我们觉得美,还有别的原因。比方说,它的造型和纹饰表现出一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活力。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我们照着做一个这样的陶罐,同样的造型和纹饰,不过做得崭新崭新的,也没有缺口,我们可能就觉得不那么美了,因为它不那么遥远了。还有,这个陶罐刚刚出土的时候,和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时候,除考古学家知道它的价值以外,一般人多半也会不当回事。

只有当它被陈列在博物馆里,下面加了底座,上面打着灯光,外面罩着玻璃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它真是其美无比。因为在这个时候,距离感比考古现场更强了。底座、灯光、玻璃,都在暗示和强调这里陈列的,是十分遥远的东西。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从古到今,我们使用的都是这样的陶罐,我们会不会觉得它美呢?恐怕就很难。我们千里迢迢跑到异国他乡去旅游,一个边远山区的村寨和小镇会使我们激动不已,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些景观实在是司空见惯乏善可陈。他们反倒可能会觉得我们这里好看得多。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它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这就是距离的作用。(www.xing528.com)

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不管有意无意,都要设置距离。比如看戏。我们知道,戏剧里面表演的,并不都是美的,愉快的。也有丑的、不愉快的,而且还不少。那我们为什么还能安坐不动地静观其变呢?就因为我们和戏剧中的事件之间有距离。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当我们走进剧场时,那一张小小的戏票已经剪断了我们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距离已经预设好了。另外,舞台、灯光、道具、化妆、幕布等等,也都在有意无意地设置着距离。我们知道,一般地说,在剧场里,在戏剧演出的时候,舞台总是要高一些,观众席的灯光总是要暗一些,演员们说话也总是拿腔拿调,叫做“舞台腔”。这当然首先是为了便于观看,但同时也起着一种暗示作用,暗示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是虚拟的,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的,别太当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观赏戏剧。这就是“距离的设置”。

距离是审美的前提,而距离的丧失也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夫妻两个,谈恋爱时好得难舍难分,一结婚就吵架。(笑)为什么呢?因为谈恋爱时,他们两个之间是有距离的。双方都有点神秘感,也都在尽量表现自己,当然是表现自己好的方面啦!一结婚,不要说心理距离,就连生理距离也没有了。所有的缺点毛病,都暴露无遗,还有不吵架的?(大笑)

可见,距离这个东西,是很容易丧失的,也是会变化的。还说看戏。

看戏的时候,一开始大家的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是在看戏。但是看着看着,有些人就会激动起来,把审美的距离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就会出问题了。比方说,冲上台去大叫:“别打了,血流得够多的了”,或者一斧头把演坏蛋的演员劈死。这在布洛那里,就叫“距离的变化”。

距离会变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这距离毕竟是“心理距离”。

心理变了,距离就会变。同样,对象变了,距离也会变。比如开玩笑,如果开过了头,就不好笑了。不但不好笑,还会恼羞成怒,翻脸。当然,如果对!方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也一样。可见,距离的丧失,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也不管怎么变,距离都是不可没有的。丧失距离,即等于丧失美感。这就叫“距离的极限”。

那么,有了距离,是不是就一定有美感呢?也不一定。距离太大,同样没有美感。这也是那些理性太强的人的通病。尤其是我们这些搞文艺理论的人,坐在那里,看戏看电影,一面看一面分析,这个镜头不错,那个是败笔,结果根本不能“入戏”,也就丧失了审美的可能。这就是距离太大造成的后果,布洛称之为“超距”,也叫“距离过度”。前面说的那种把艺术混同于现实,则是距离太小,叫“差距”,也叫“距离不足”。布洛认为,“距离不足”多半由于欣赏者的过失,“距离过度”则多半由于艺术品的缺陷。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让人觉得太熟悉,固然不行,太陌生,看不懂,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也不行。最好是有几分亲切又有几分新奇,既不太熟悉也不太陌生。总之,审美不但要有距离,还要掌握分寸,太大太小都不合适,这就叫“距离的尺度”。

距离之所以要有尺度、分寸,是因为审美距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和我们有距离的对象都是美的,也不是掌握好分寸就一定美。那些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东西,是不会给我们美感的。毫不相干的东西,我们看都不会看它一眼,怎么会觉得它美?事实上,但凡使我们感到美的对象,几乎无不与我们息息相关。大家想想,最能使我们产生美感的是什么?第一是艺术品,其次是自然界。为什么呢?因为艺术品表现的,是人类普遍共同的情感和主题,比如爱与死。自然界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和我们“切身”的。正因为“切身”,我们才会关注,也才有一个判断它们美不美的问题。所以布洛指出,审美距离的设置,决不意味着“自我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到与个人无关的程度”。恰恰相反,对象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是切身,越是情感浓烈,越是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就越是能产生美感。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既有距离又切身的,是“有距离的切身”,或者“切身而又有距离”。

这就矛盾。所以布洛把这一条原理,称作“距离的矛盾”。它和“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距离的尺度”一起,构成了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全部内容。其中最有价值的,朱光潜先生认为是“距离的矛盾”。是呀,又要切身,又要有距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单单切身还不行,还要有距离?有了距离之后,还能切身吗?切身和距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我就不讲了,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回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