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嫌转移,策略应对矛盾

避嫌转移,策略应对矛盾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矛盾转嫁,即将矛盾转于他人或他国,以使自己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并利用矛盾,从中渔利。所谓转嫁,即是将矛盾转与他人,自己从中逃脱,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所谓借死压众,即先使部下进行某项事务,以解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若此事引起群众反抗,便转嫁矛盾,杀死执行者,以缓和群众的义愤。为了转嫁矛盾,东吴采用了“移祸”之计,将关羽的首颅送给曹操,向曹称臣,移祸于曹。

避嫌转移,策略应对矛盾

所谓矛盾转嫁,即将矛盾转于他人或他国,以使自己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并利用矛盾,从中渔利。

矛盾转嫁包含转嫁与推向两层含义。所谓转嫁,即是将矛盾转与他人,自己从中逃脱,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所谓推向,即是将强者推向斗争第一线,与自己的政敌构成对立面,为使敌人失败埋下危机。古代政治家在对敌斗争中,都很善于运用此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矛盾转嫁法的意义在于:第一,将强有力的人物与国家推到第一线,与敌人建立对立面,创造斗争的有利条件,使矛盾转化,达到打倒敌人的目的;第二,可以避免引火上身,置身于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第三,可以祸水东引,将危机转嫁他国,以减少自己的灾难;第四,使用激化手段,挑起他人对敌人的仇恨,借他人之手,达到打倒敌人的目的。纵观历史,矛盾转嫁也有多种有效方法:

法一:怂恿称号。所谓怂恿称号,即自己专享大利,但又怕引起别人的怨恨,因此,便怂恿他国一起共同谋算,以便分享自己的祸福。秦昭襄王很想称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但怕别国指责自己搞独尊,于是便派人拉拢齐王,怂恿他称帝,声言秦称王西方,齐则称王东方,这是所谓同尊,即双方共分其祸福,有福同享,有祸同当。齐王拿不定主意,便问苏代。苏代说:“秦不将帝致于别的国家,却只致于齐国,这是对齐国的尊重。如果却而不受,就辜负了秦国的一片好意。但如果接受秦国的建议,受了帝号并真的称帝于世,就会使诸侯产生厌恶感。怎么办呢?依我之见,大王您应该受之而不称,应该先使秦国称帝,使西方诸侯都去奉承他,然后大王才称帝,捍卫着东方的领地,也不为晚。若秦国称帝,引起诸侯们的憎恶,这样就可以将罪过全部归于秦国,您一点也没受损害,此不两全其美?”齐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心里很高兴,于是便接受了帝的称号但却不公开称帝,以厚重的礼物礼仪款待秦国使者,让他回报秦昭襄王。秦国后来也因为诸侯反对,去掉了帝号。实践证明,苏代的“受而不称”,是对付“分祸”的方法之一。

法二:借死压众。所谓借死压众,即先使部下进行某项事务,以解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若此事引起群众反抗,便转嫁矛盾,杀死执行者,以缓和群众的义愤。曹操常出兵打仗,粮米不足,私下里便问主管粮谷的人,请求他出出点子。主管便献计说:“可以用小斛来充大斛,这样就可以解决矛盾。”曹操点头称是,便准许主管如法行之。不过,时间不长便有人识破了伎俩,大家都说曹操欺骗士众。这种舆论传到曹操,曹操知道这对自己不利,便把粮谷主管找来,对他说:“事到如今,怎么办呢?当初点子是你出的。现在闹得议论纷纷,看来只有借你之死来对待众人的舆论了,不然事情就解决不了。”主管不知如何是好,有苦讲不出。很快,主管被斩杀,曹操取其首级说于众人:“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法三:转祸为福。所谓转祸为福,即在大祸临头时,借权力来避免祸害,得到福利。《新唐书》记载:李义府外貌柔慕,与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但他内心里却总是另有他想,只要有不如他意的地方,他便中伤你,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笑中刀”,也有人称他为“人猫”。当时,李义府当了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但却为长孙无忌所厌恶,后者上奏述斥李义府。在诏书未下之时,李义府便向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有智谋,好谋事,他向李义府建议:“现时武昭仪(武则天)已得到了皇上的宠爱,皇上打算把她立为皇后,但又怕遭到宰相的议论,所以,一直没有发出诏书。如果您把这件事明白地说出来,您便可转祸为福了。”李义府觉得很有道理,便真的奉请皇上,皇上很高兴,便召见李义府,并赐给他珍珠一斗。武昭仪立为皇后之后,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等人都得到她的恩赐,委之以重任。李义府任中书令,后改右相。

法四:移祸他国。所谓移祸他国,就是选择敌我双方共同之敌,将临头之祸转嫁过去。三国时,孙权为破坏吴蜀联盟,杀了关羽刘备兴师问罪,准备开战。为了转嫁矛盾,东吴采用了“移祸”之计,将关羽的首颅送给曹操,向曹称臣,移祸于曹。可是,曹操更是技高一筹,识破了孙权的计谋,便特地将关羽的首级装进精制的木盒子里,并以大臣之礼葬之,再派使者向刘备吊唁,尽礼甚哀。这样,刘备感谢曹操,更加痛恨孙权,便发动了几十万大军攻打孙权。孙权的移祸之计,未得成功。

法五:代承其祸。所谓代承其祸,就是想法使他人主动就战以承其祸,而将祸患转嫁出去。战国时,子贡游说诸国,使吴代鲁受祸。他抓住齐相国陈恒与诸大夫之间的矛盾,对陈恒说: “现在,齐围攻弱鲁不在话下,但功劳却在大臣身上,与您无关。如此,诸大臣的地位日益增高,但您却日益受困。如果现在您兴师攻吴,大臣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打仗上,您就可以专制齐国了。”但陈恒怕人怀疑,子贡便献计说他去游说吴国,让吴国先出兵攻齐。子贡见到吴王后说:“齐国将要进攻鲁国,之后肯定打吴国,大王您应该伐齐救鲁,这样,您虽然败于齐,便却能赢得鲁国,威加于晋,吴便成为一霸了。”吴王怕越国乘虚而入,子贡便见越王勾践,经过一番游说之后,越王便派兵两千,助吴伐齐。这样,子贡设计的代承受祸之计便实现了。弱鲁转危为安。而吴则承受了鲁国之祸。(www.xing528.com)

法六:推恶于人。所谓推恶于人也叫嫁怨,即将别人对自己的憎恨之心转给他人。《红楼梦》里王熙凤将大众之恨转给探春,就是一例。王熙凤乘自己生病之机,推举探春管家,探春想在家政上有一番作为,创立了一套新经济体制,以补救贾府江河日下、千疮百孔的经济,想用一点“小惠”来保全整个家族的经济利益,但结果却反而激起了固有的矛盾,加深了经济政治危机,加速了贾府的崩溃。于是,众人便将对王熙凤的憎恨转到了探春头上,三四日的功夫,大小事出了七八件,正如平儿所说:‘‘但只听见各屋里大小人等都作起反来,一处不了又一处”,大有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法七:出卖被嫁。所谓出卖被嫁,即先借人成事,尔后转祸于人,杀人灭口,以塞众人之滂。史称朱全忠引兵西讨,怕皇帝识破阻拦,便起了废立之心,于是他派刺官李振到洛阳,与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等一起商量图谋。玄晖乘皇帝在椒殿(皇后殿)时,派人夜叩宫门,声称军前有急奏,闯了进去,很迅速方便地杀死了皇帝,并假诏立辉五作为皇太子,于柩前即位,宫中恐惧,不敢有任何哭声,朱全忠得知朱友恭等已杀死皇帝,故意表示出惊讶,号啕大哭,并自投于地说:“这帮奴辈负我,使我得了恶名,遗臭万代,真是该死啊!”于是,他来到东都,痛哭流涕,又在幼帝面前说这不是他朱全忠的计谋,请求给凶手以惩罚。幼帝允许了,赐朱友恭、氏叔琮等自尽。朱友恭临刑前大声呼喊道: “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法八:金蝉脱壳。所谓金蝉脱壳,即当突然出现祸患,无法躲避时,便转让他人;蒙混过关,自己却溜之大吉。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薛宝钗一天去潇湘馆找林黛玉,走到滴翠亭。忽然听到亭内有人在窃窃私语,一听,原来是坠儿在给小红与贾芸说媒,穿针引线,此事在贾府系大逆不道。正当薛宝钗听得入神时,小红忽然想到可能有人,于是说: “不如把窗子都推开,防有人偷听”。宝钗猛一惊,知道躲是来不及了,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边说边往前赶。亭内小红与坠儿都怔住了。宝钗笑着说:“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儿?我才在河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呢,我要悄悄地唬她一跳,还没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抽身就走,朝东一转就不见了。别是藏在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搜寻,然后抽身就走。小红听后信以为真,坠儿也半日不言语,两人果真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怀疑林黛玉在窃听。一旦事情败露,他们必然断定是林黛玉走漏的消息,从而怀恨林黛玉。

法九:死有余智。所谓死有余智,即将敌人加于己的祸患,反射给敌人,使敌人与自己同归于尽。据《吴起兵法》记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励精图治,触及了贵族的利益,使得贵族们都想杀死吴起。楚悼王死时,宗室大臣操戈作乱,箭射吴起。吴起无处躲身,急中生智,便伏在悼王死尸上。那些作乱者,只想射死吴起,并没想到,在射箭时,既射倒了吴起,也刺中了悼王。悼王国葬后,太子继位,太子下令,将那些箭射吴起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统统诛杀。结果,被诛者有七十余家。史家称吴起“死有余智”。

法十:避嫁自全,所谓避嫁自全。即当两主相仇,欲嫁祸于我时,我应居于两主之间,不偏不倚,从而避开转嫁之祸患。《战国纵横家书》上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丈夫在外为官二年不归,妻子便另有他爱了。其所爱的人说:“倘若你的丈夫回来了怎么办?”妻子说: “你不必担心,我已配好药酒,专等他的归来。”不久,丈夫果然回来了,妻子以酒待之,令妾奉上。妾知道这是药酒。便左右为难:如果将此酒奉给我主父喝,则是我杀死了主父,罪名不敢当;如果告诉我主父这是药酒,则违背了我主母的意思。如何是好?妾想了一计:假装绊跤把酒泼洒掉。结果,妻子的嫁祸没得逞,也没有直接得罪主妇和丈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