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互动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增长

人际互动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增长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1人际关系"六度连接"对幸福影度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链接,给人的幸福感增加至少6%,一度影响高达15%。以上所有研究都说明,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稀缺资源,亲密的人际关系值得珍惜。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互动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增长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依赖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85%则是由他的人际关系及处世能力而决定。人际关系对于成功和幸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的人们都是工作在小环境生活在大社会。大社会决定心态,小环境决定心情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幸福的环境条件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家庭和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亲情关系、朋友关系等。

前面我们阐述了"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是针对生活环境的,这里将针对工作环境,从社会角度分析"人际亲密"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具体探讨构建亲密人际关系的方法。

◎亲密人际关系的作用

曾经有一项调查,针对10个国家的3000名身处职业生涯的社会上层人士,这些人大多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然后再问他们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结果第一位是拥有幸福的家庭(96%);第二位是真正的朋友(95%);第三位是自由时光(93%);第四位是有道德、有尊严的生活(91%)。很明显,人际关系是让人感到生活满意的主要因素。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金钱不能买到你想要的美好生活,因为人们生活中所真正企盼的(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等)都是无价的,是不经过市场流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则能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参与这项研究的男女被要求把自己设想成85岁的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年人,同时列出他们认为对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30件事。研究负责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莫纳什大学心理学讲师格雷戈里·波恩博士表示:"我们要求参与者设想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后回过头来思考,说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的研究为亲密和持久的人际关系被看作生活满意度最重要因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研究人员还发现,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主要因素在他们研究的每个族群和文明中都是一样的。他们说:"对所有研究组而言,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是营造令人满意的美好生活的关键。"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即是通过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从而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亲密人际关系的作用表现在:

一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获得了解、关心、互动、信任等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且在亲密的人际圈子里,可以有更多的"自我暴露"而无任何顾忌,这是普通的人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二是拥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心理上的疾病往往是由紧张所引起的,而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伤害,在绝大多数场合里,社会支持度高的人可以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痛苦减半。

三是拥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保持身体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所传递的正能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被关心、有希望的心理触发,对身体疾病的康复更是如此。

美国有一本书叫《大连接》,作者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州大学教授福勒。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和社会实验验证,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六度连接和三度影响,并对人们的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见表7-1)。

表7-1 人际关系"六度连接"对幸福影度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链接,给人的幸福感增加至少6%,一度影响高达15%。相比之下,一个人一年增加10000美元的薪水,幸福感只能增加2%,可见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影响之重要。

◎亲密人际关系是稀缺资源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著名"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过程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其中人类个体必须在个体之间建立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思维的大脑新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比例越大,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越强。邓巴研究结果是:人类种群大小是148,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个部落的平均人数约150人,2008年互联网曾统计用户平均朋友数是130人,这为"邓巴数"的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有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不同关系人数量呈现出如下分布特征,即10人、30人、60人。意思是说,在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借钱给你的人不超过10人,还包括你的父母和亲人;经常打交道,能够帮点忙的人不超过30人,还包括前面的10人在内;再外围的就是熟人,见面或打电话时能记得起来,想得起来的不超过60人,包括前面的30人。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通常按照人脉距离的远近可以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为达成近期目标(或为办成一事)而交际,过眼即忘,用完则弃,是离我们最远的;

第二层次是以广结善缘为目的进行交际,旨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离我们相对较近;

第三层次是亲密交际层,离我们最近。大家非常熟悉,知根知底,礼尚往来,相互关照。

根据这种层次的划分,还有一种说法:在认识的人中,80%是泛交往,如邻居二嫂、楼下大爷,只是见面打个招呼;15%是对你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老师、同事、同学等;只有5%是重要人脉,可以帮助你,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并助你一臂之力的人。(www.xing528.com)

以上所有研究都说明,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稀缺资源,亲密的人际关系值得珍惜。

◎亲密人际关系的构建

既然亲密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却又是非常稀缺的资源,那么,积极构建亲密的人际关系便显得非常必要和有价值。

以下是构建亲密人际关系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相互性原则。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互的。因此人际关系一定是互相有意愿。

二是交换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价值观进行的精神价值交换,比如对对方的支持、信任、承诺、欣赏、赞扬等。在人际关系中,相互间的评价显得非常具有敏感性。

三是尊重性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各方都有一种自我支持倾向,都倾向于保护自己,使自己的价值不被贬低和否认,所以,无论何种人际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四是平等性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都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但如果能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轻松、有尊严,即使社会地位和价值贡献相差较大,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借鉴呢?

第一个方法:类似相聚。

有一句俗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和人之间越相似,越亲密。比如出生、地域、爱好、衣着等的类似性,同乡、同学、同事等的类似性,然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类似性,有研究证明,观点冲突会导致感情冲突,西方人高达55%,中国人更是高达77%。

第二个方法:互补效应。

互补性就是双方在气质上、性格上都各有优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双方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随和的人会友好相处,独断专行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伙伴,这就是互补效应。

第三个方法:保持接近。

人类直立行走后,骨盆变得狭短了,婴儿就比其他动物脆弱很多,长大时间也要漫长很多,说明需要保护和关爱,这是人的天性。同时,人类为什么比其他动物裸露多,毛发少,说明人更需要接近、抚爱。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亲密关系是一定要见面,要亲近的。物理距离越接近,接触机会越多,彼此认识了解就越深,相互喜欢的概率就越高。

第四个方法:共同频率。

相互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度。此外,共同频率也指双方交流的共同点、一致性,在心理上也要有共同的频率,实现共振。正如俗话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心理学还有一个"重复效应",交往的频率愈密集,心灵的共振感愈强,人际关系愈亲密。

第五个方法: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就是向对方讲心里话,坦诚地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信任的基础。当然,自我暴露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大体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水平重叠,应在这一平衡点上去使用。心理学家认为有良好自我暴露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向一两个知心朋友讲心里话,进行自我暴露,比起较少进行自我暴露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管理学上的"凹地效应"认为,当某一事物具有某些特征或优点时,就能对其他事物产生吸引力,导致这些事物向其聚集。如蜂蜜的香甜会吸引很多虫蚁,花朵的芬芳会招来很多飞鸟。凹地的特征就是聚势,如果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聚集人气。怎么能够产生"凹地效应"?关键在于你自身是否拥有或创造出聚集人气的特征或优势,而这些特征和优势又是具有吸引力的。比如用心聆听,经常微笑,学会赞美,擅于说服,具有幽默感等,这些也都是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经常用到的方法。

美国有些企业推行一种"10/5Way",员工在看到同事10步之内要目光接触;5步之内要微笑并打招呼。实施后发现,员工因此而快乐了很多,从而使绩效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