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危机与应急动员: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文化危机与应急动员: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种极端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忧患意识缺失的民族,自古以来国人深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男耕女织、“知足常乐”的安逸生活。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虽然没有近邻日本那么强烈,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危机忧患思想。从近现代历史视域解读,危机忧患意识和应急动员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危机与应急动员: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有一种极端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忧患意识缺失的民族,自古以来国人深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男耕女织、“知足常乐”的安逸生活。也不乏论者将这种怠惰的国民性格归结为近代以来造成国家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虽然没有近邻日本那么强烈,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危机忧患思想。对于近代中国落后局面的形成,其根本的原因决不能归咎为国民缺乏忧患意识;客观而言,恰恰是近现代的有识之士在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革新图强,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进步。

深受中国传统儒学熏陶,古代众多仁人志士和知识精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忧苍生、忧社稷的危机意识和动员思维。“危”字在我国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周易》关于社会变易的冥想以及对于社会变易之道的探询,实际上就蕴涵了古人对发展可能的确定性及其背后不确定性的把握。《周易》中的“易”,含有简易、变易、不易(变)三层意思。[31]《周易·系辞下传》指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与老子道德经》思想中关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忧”字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出现了多次,如“心亦忧止”“心之忧矣”等。[32]“忧患”一词最早见于战国中期的典籍《易传》。《易传·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几乎同时期的《孟子·告子下》则记录了流传千古的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后,危机忧患思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不断地得以继承和发展:先秦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经验提醒;《左传》里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政治警示;唐代《贞观政要》有“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的辩证思维;欧阳修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清醒思考。从屈原的忧君忧国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深刻而又不乏激情的忧患思想内在地表达了古人对于危机的预应能力和防范意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及至近代,面对外敌入侵和清朝腐朽的国破家亡危局,一批又一批心怀天下的先进分子将危机忧患意识付诸于救国图强的革新动员实践,挽危局于既倒,演绎出中华民族潮起潮落、生生不息和奋起求索的光辉历程。(www.xing528.com)

从近现代历史视域解读,危机忧患意识和应急动员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有识之士身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优良品格的重要身份标识。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它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