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弱势群体扶持:收入与需求导向并举

老年弱势群体扶持:收入与需求导向并举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后者,仅依靠收入导向型的政策扶持是不够的,甚至无法达到解决其生活困难的最终目的。对于(超)高龄老人、(半)失能、无同住老伴等弱势老年人群而言,相对于通过增加收入来改善其生活,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物和服务来帮助其走出生活困境是更切实有效的扶持方式。

老年弱势群体扶持:收入与需求导向并举

1.提高养老金水平对改善低收入老人生活状况具有直接作用

提高老年人口经济收入最直接的途径有两种:(1)提高养老金水平;(2)提高老年人口的经济参与度。前者的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后者则更多地由老年人口自身意愿决定。相比两种途径,提高养老金水平具有普惠性质,而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度则需要老年人口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人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延迟退休是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度的方式之一,但这往往局限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专长技术的老年人口,其人力资本在老年阶段仍然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如医生、教师等专业型人才。而老年金融产品作为依靠财力资本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度的另一种方式,对老年人口的财富储备有一定要求。相比之下,由于低收入老人在人力资本和财力资本都较为薄弱,因此通过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度来增加低收入老人的收入是行不通的,最佳的途径仍然是依靠政府提高养老金(退休金)水平,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经济弱势老年群体生活状况的目的。

如数据结果所示,低收入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占据较大比重。农村老人所经历的收支困境在一定意义上多于城市老人,因而更应引起重视。举例而言,城市地区低收入老人的生活困境尚可通过政府购买、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方式得到缓解,相比之下,农村地区老人的生活困境得到缓解的难度较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仍然以每年庞大的数量增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增势并不会缓解,甚至会愈演愈深,农村地区低收入、(超)高龄、(半)失能、无同住老伴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也会趋于严峻。这些问题无论对农村各级政府还是对农村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www.xing528.com)

2.需求导向型扶持在改善弱势老年群体生活状况方面是不可替代的

正如本研究对弱势老年人群的定义,弱势老年人群不仅指代经济状况不佳的老人,而且包括生活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的老人。针对后者,仅依靠收入导向型的政策扶持是不够的,甚至无法达到解决其生活困难的最终目的。对于(超)高龄老人、(半)失能、无同住老伴(特别是独居)等弱势老年人群而言,相对于通过增加收入来改善其生活,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物和服务来帮助其走出生活困境是更切实有效的扶持方式。原因在于,现阶段老年人口(特别是弱势老人)的消费观念趋于节俭,即使受养老金(退休金)提高等外部因素的干预使其收入增加,老年人口也未必会利用这些增加的收入去缓解其生活困境,相反把钱存起来,是更多弱势老年人的选择。这些生活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其生活所困与所缺大多集中于医疗家政、照料和护理服务。因此,政府与社会需要为这类弱势老年人口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免费的、上门的老年服务,比如由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由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以及由社区志愿者或社工提供的照料护理服务等,真正达到让弱势老年人口改善生活状况的目的,避免因老年人口节俭型储蓄动机,而造成收入补贴被用于储蓄而并非用于改善生活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