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举

以“市场”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举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和实践像一对孪生姐妹,互相联系且不可分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艺术学中的重要分支,更应该注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但这种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目标仅仅是应对市场的需求,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内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设计环节中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生活、消费者心理及市场等方面因素的融会贯通。同时,现学现卖,应用于市场,使设计作品无论是外观还是思想,都能够得到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举

理论和实践像一对孪生姐妹,互相联系且不可分割。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设计理论就好比大树的根基,对学生宽泛而扎实的基本功底的塑造环节,以及通过美学、设计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各方面来汲取养分,假若根基不牢,危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大树得以稳固,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对理论及专业基础可能的进一步深化。

市场是检验设计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因此应该以当下的市场需求为依托,与时代同步,适时更新转换课程,像山岩间的汨汨泉水,总是充满生机和变化,这样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而且要始终明白,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造就少数的艺术家和大师,而是培养大批适合市场需要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通过学校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拓宽他们在行为、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他们具备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观察的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多元文化的知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学改革也让学生,让学生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体验实务,更深层次的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等实践环节中来,较早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就业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也赋予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有知识、有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市场运作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设计教育也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相衔接,做到将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并适应行业的规范作为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让学生提早了解市场行情以及整个设计流程。

1.艺术与技术并重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会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再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使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统一,其中即包含了技能性与知识性的传授,也包含了对艺术性的精神理解。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艺术学中的重要分支,更应该注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艺术是学生的内在修养,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理论教学中实现的,利用艺术学科的教育完成对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的塑造,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个性的培养、创意的来源,也是“概念”的生成阶段。而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这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更不例外,且借助于技术层面的力量来实现“由技进道”,将“概念”转化为现实设计。而技术又包含专业技巧和软件能力,所谓专业技巧是设计者需要熟悉相应的工艺与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者心理等,具有多样性和灵活的可选择性。软件则称为“辅助设计表现的工具”,如果说设计理论是入门的话,软件就是核心所在,凭借它设计创意才得以呈现,就好比画笔表达我们的构思一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完成创意思想的表现环节,需掌握的基本软件有PS、AI、ID、CORELDRAW等。熟悉的软件越多,表现起来才能运用自如,但切勿一味强调技巧和软件,忽视理论的重要性,不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想的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最多只能称得上一个熟悉工具的操作者,却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最终只能沦为匠人。软件只是创意思维付诸实践的工具,其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为设计思维服务,不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其重要性从名称中便不言而喻。

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为主,软件为辅,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创作背景、设计理念直至最后学生通过软件的辅助实现设计理念外化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学与用结合

以往保守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总是遵循着教师在前,学生在后,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授课环境中,学生将老师当成了权威,而教师的独断评价,缺乏公正性和准确性,甚至带有个人片面性。如今的社会是充满创新的时代,而这种教育模式恰恰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已不再满足当下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应与时俱进的进行学科改革,在学科中逐渐突破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倡导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以有趣的话题和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很好的充当引导的地位,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的交流环境,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尝试解决问题,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1)走出课堂,融入社会(www.xing528.com)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本身的时代特征,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应考虑“应用”和“实践”,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将“学术”与“应用”结合。使学生走入社会中,亲身去体验,亲身去实践,亲身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们自身素质以及设计层次得到提升。但这种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目标仅仅是应对市场的需求,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内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设计环节中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生活、消费者心理及市场等方面因素的融会贯通。同时,现学现卖,应用于市场,使设计作品无论是外观还是思想,都能够得到市场。

检验且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创造价值。

因此,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从课堂教育方面,应与时代共同发展注重对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强调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特性,缩短对市场的认识过程并了解到设计实践过程中潜在的诸多社会因素与市场因素,使作品不仅停留于视觉表象,而是以理论、市场作为依托,这也是设计“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有了理论做根基的基础上,就需要正确利用假期时间完成课堂之外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假期的安排,除了让学生休息、身心得到放松之外,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对前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在“学”的环节中,更好的反馈到“教” 中来。通过课堂学习,旨在借助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课外实践的增加,旨在减少传统课程授课中枯燥的状况,让学生进行不同场合的学习,在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经历的人学习,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课堂学习的协调与补充阶段。于此同时,课外实践的收获与得到又反馈到课堂学习环节中,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交融性和协调性,在交流和探讨中也使学生自身的目标更为明确,问题也迎刃而解。

(2)基础课程与课内实践并举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教育目的已经不在单纯地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表层,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而“课程”作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其做的生动,就要从以往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听”的特定模式中寻找突破口,在教学中老师只用去引导学生,课程中遇到不一样的观点可以随时打断,插入即时想法,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打破了以往教学中的常规框架,真正站在学科前沿,站在学生的位置考虑,这样,学术才会有价值,教学才能鲜活起来。除了假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适当的将课题设计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实际项目展开讨论、交流和互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集结智慧,使宽泛零星的点滴创意汇集为统一的、个性的设计理念。就像包豪斯当年那样在教学中实行双轨制的教学体制,使学生在具备艺术基础前提下,走进作坊,按照“课堂即公司,教师即主管,教师带项目进课堂”的思路,建设广告设计公司性质”的实训工作中心,按照严格的广告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进行建设,遵循从“教”到“学”循序渐进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学校进行市场模拟,锻炼运用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设计构思不再流于空谈,而变成实实在在的商业作品,更好的实现“教”与“学” 的完美融合。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是以学校为主体,将“学校”和“企业” 之间的全方位融合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谋划专业课程结构、以及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形式与过程的最优化。这也赋予高校学科建设必须以能力培养为己任,依托行业和地方需求,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市场、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例如,设计教学就好比中国人学习外语一样,学了很多单词,却因为缺乏环境而导致英文能力较差,由此看来,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有学术性,还要有针对性的市场环境。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塑造环境,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节,更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动向,熟悉和经历设计的每个环节,从图纸设计到材料的选用,从成品的实现到产品的营销推广。与此同时,还能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及时引进到课堂中,让学生不仅了解游戏规则,而且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使设计本体更切合市场需要,实现“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过渡。

虽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在高呼产学研等各种改革措施,但改革的现状和效果与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 人才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有的更是披着“校企合作”的外衣,实则企业与学生之间缺乏明确的沟通交流,导致“飞机稿”的大量出现,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上。企业是作为检验学生的第一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服务项目。在教学中,借助企业,让在校的视觉传达学生与社会的可靠信息建立有效的桥梁,让学生立足权威的数据,实际的考察,对所要设计的项目背景和功能进行资料的搜集汇总,以此为基础的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真正做到信息的有效传达,从而也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德国某高校采用“双元制” 的教学模式可谓是“学校”和“企业”融合的典型案例,学校分别通过在企业和学校中展开教育,其中三分之二的课程是在企业中进行的,而在学校进行的课程只占据三分之一,各环节的实施都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用人需求的目标,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拉近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也同样为教育资源节省了投入。做到了教育面向市场,面向雇主的需求,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而在云南地区部分高校中,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不够紧凑,大四学生在最后半年依然停留于本科论文毕业设计的创造环节,根本没有实习的机会,无法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学习和塑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在坚持以课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为核心时,进行课程的浓缩,针对主要课程的开设,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课下或假期中进行知识充电,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入到实际项目中来,直接与客户沟通,并通过走访跟踪学生实践过程的项目及负责人,及时将企业反馈的学生评价反应到教学环节中,最后结束阶段还需要有两个月时间针对企业的反馈对学生进行“回炉”再造,进行“对症下药”,本着为社会需求的宗旨确保人才培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除此之外,还可应邀市场企业家以及成功设计师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并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课实践作品汇报展等,培养出一批面向市场、建设、管理、服务的以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