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端临:散佚文献的辑录大师

马端临:散佚文献的辑录大师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新增加的门目有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种,都是《通典》所无,由马端临“采摭诸书以成之”。恐其散佚失坠,而要加以缀辑、保存,这大概是马端临以辑录典籍的方式编纂《文献通考》的原因之一。《玉海》不是通史,是类书,但其广泛采摭历史文献资料,包罗宏富,在这一点上,与马端临《文献通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特点也贯穿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马端临:散佚文献的辑录大师

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他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以后。其父马廷鸾曾任南宋朝廷宰相。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十九岁,中漕试第一。此时,马廷鸾因忤逆权臣贾似道而去朝,马端临随父家居。廷鸾去世后,元初,马端临曾短期出任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教授等职,后终于台州儒学教授。马端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隐居家乡著书度过的。他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写出了《文献通考》这部著作。

马端临在史学观点上,与郑樵会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自班孟坚之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文献通考·序》,以下同,不注)。至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余,古今咸在”。但是司马光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于是,马端临想写出一部通纪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以与详于历代理乱兴衰之事迹的《资治通鉴》相为表里,相为辅翼。

在马端临之前,有唐代杜佑《通典》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上溯唐虞,下迄唐代天宝年间。全书分8个门目,每门又各分子目,以类相从,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马端临以为《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但“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于是在《通典》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扩充,写成《文献通考》348卷。全书共分24个门目,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粢、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19个门目,是在《通典》所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制、州郡、边防8个门目的基础上,“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而成的,其内容基本是“效《通典》之成规”,在年代上,补天宝以后之阙至宋代嘉定之末。新增加的门目有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种,都是《通典》所无,由马端临“采摭诸书以成之”。

《文献通考》一书的编纂体例以及选材宗旨,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序》中说得很清楚:“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以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其每门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则各以小序详之。”由此可见,文是指纪古今有关典章制度之事迹;献是指录古今有关典章制度之言谈。对事迹之可疑,言谈之未当者,参以己意附其后,谓之考。对每一门的著述体例、考订之新意,都通过小序详细说明。(www.xing528.com)

《文献通考》主要是辑录典籍,编排而成的。马端临在早年,就有志于缀辑。他“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家中藏书很多,从小又受到家庭的熏陶,深知典籍文献具有“藉以稽考”“足资讨论”的价值。由于“尝恐一旦散佚失坠,无以属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旁搜远绍,门分汇别”。恐其散佚失坠,而要加以缀辑、保存,这大概是马端临以辑录典籍的方式编纂《文献通考》的原因之一。

马端临所生活的宋末元初时代,我国的历史学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涌现出来,并趋于成熟。另一方面,由于雕版印刷术的逐步普及、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的出版事业。由于刻书、得书都比较容易,使得宋代的学术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典籍著作的大量涌现,为学者们著书、编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客观物质条件。在马端临之前,宋代有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等书,都是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而且都是通史。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宋代学术水平的反映,是历史文化事业发展的结果。在马端临之前,与马端临相隔不远,王应麟编纂了《玉海》200卷。《玉海》不是通史,是类书,但其广泛采摭历史文献资料,包罗宏富,在这一点上,与马端临《文献通考》有异曲同工之妙。《玉海》写成于宋而刻成于元,马端临并未见到此书,但这两部书却有着相同与相通之处。如,清人李振裕说:“贵与之书与沫水《通鉴》相为表里,而先生之书(按指王应麟《玉海》)又与鄱阳《通考》相为经纬,二者均有功于史学,缺一不可,是以兼行而并重也。”(《玉海·序》)另一位清人张华年说:“《玉海》一书,与《通典》《通志》《通考》诸书相为表里。其于礼乐、制度因革损益之故,历历可考,汇为二百余卷。”(同上)可见,前人不仅将《文献通考》与《玉海》相提并论,并且将这两部书与《通志》《资治通鉴》相比附,这说明,宋代所产生的大规模的历史著作,都具有时代的共同特点,这就是会通、广博。这一特点也贯穿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一门,共有76卷,是全书24门中卷数最多的一门。《经籍考》在广博、会通这一点上与郑樵《通志·艺文略》、王应麟《玉海·艺文》有相同、相通的地方。因此,它虽然也可以算作是史志目录,但却与一般的史志目录不同。另一方面,它与《通志·艺文略》《玉海·艺文》虽然有共同点,但在编纂体例上又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