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诺

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诺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番感叹中,可见承诺作为承诺的分量之重。承诺以信任为前提。覆水难收,做出的承诺同样无法收回。取消承诺,意味着其人意志的相互矛盾、冲突;取消承诺,意味着其人并无一以贯之的“人格”,由此表明其人不足信、不可取。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利益与承诺的冲突:当人做出承诺后,情况突变,发现履行承诺对他不利而撤销承诺对他更有利,此时承诺便面临着利害得失的冲击。

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诺

2012年12月,王岐山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他发表主题为“承诺”和“期盼”的演讲,讲我们党的最高层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有许多庄严承诺,现在所有人都把这种承诺变成期盼,而这种期盼对承诺者而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11]。从这番感叹中,可见承诺作为承诺的分量之重。承诺以信任为前提。一个人若不被他人信任,他的承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政府若不为它的人民所信任,它的承诺也只能沦为笑柄。能赢得人信任的承诺,不得撤回,不是作秀,最重要的,是不可轻言。

1.话不得撤回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出的承诺同样无法收回。承诺,发端于人的自由意志。取消承诺,意味着其人意志的相互矛盾、冲突;取消承诺,意味着其人并无一以贯之的“人格”,由此表明其人不足信、不可取。所以,自尊感很强烈的人,从来都视收回承诺为无法洗刷的耻辱。

中国古代有个“尾生守信”的传说。尾生和一个姑娘约定,在桥下会面。尾生在等候时,不料天降暴雨,河水不断在涨。他却始终不肯移步,换个地方躲避,而紧紧抱着桥柱,直至被水完全吞没。此事是否属实,我们暂且不管。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表明大众心中的一种价值观念:约定,承诺,是无条件的东西,做出了便应当履行,不可更改。

这个故事说的是某种极端情况,死亡也不可阻止承诺的完全履行。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利益与承诺的冲突:当人做出承诺后,情况突变,发现履行承诺对他不利而撤销承诺对他更有利,此时承诺便面临着利害得失的冲击。像此类情形在商业领域时常发生。一个有道德的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宁愿承担损失也要履行承诺,选择“义”而非“利”。这不仅仅是着眼于将来的回报,着眼于保护信誉可带来长远的利益——因为很可能履行承诺是以一蹶不振为代价的,更在于承诺和信义是人格的本质。商业的成功开展离不开道德的基础,承诺便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2.人不能作秀

承诺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用以实行、巩固和加强彼此的交谊,而非作秀。政治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意识到获得大众好感、支持、信任对于施政的重要性,而在信任相对不足的情形下,往往采用表演承诺的策略,建立威信。

商鞅的“徙木立信”,是个很好的例子。据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准备在落后的秦国搞改革。由于改革的幅度、动作较大,为表示改革的决心,商鞅搞了一个现场“承诺秀”。他在秦国都城栎阳(遗址在今天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做承诺:能把木杆移到北门的人,立获五十金。开始时,老百姓惊异,议论纷纷,不敢尝试。后有个人不信邪,试了一回,商鞅照约付金。这场承诺秀很成功,老百姓于是相信商鞅这个人说的话当真、不是闹着玩的。

既然效果很好,老百姓也相信,为什么还要说是作秀呢?是不是作秀,不以效果好坏而论。政治家对民众的承诺,要以民众拥有对政治家的问责能力为前提。即,当政治家无法履行承诺时,民众可以问责,可以追究到底。显然在秦国那个时代,老百姓只是受治者,只有参与和欣赏表演的资格,而无权在政治家“演砸了”的情况下追究责任、纠正偏差。所以说,这充其量只是场表演秀而已。(www.xing528.com)

即使放到普通人身上,也有这种情况。当一个人真心诚意对人有所承诺,如果完成不到位,辜负所望,内心会不断反省、自责——自己对自己问责,因而有内疚和不安。现代的父母们,应多有体会吧。答应了假日时和孩子一起去玩,但临时有事而爽约,假设孩子懂事,能理解这是意外,而看到孩子失望的神情,还是不禁内疚,减轻不了自责的压力

承诺既不能回收,也不是作秀,这就意味着做出承诺是无比郑重的事,意味着承诺不可轻言。

3.嘴不可轻言

有个成语,叫“一言九鼎”,讲的是一个人的话很有分量,很重,但凡做出的承诺一定能履行。《水浒传》里的宋江,很得人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说话算数、从不空言,所以赢得一帮子兄弟们的信任。宋江在清风山,允诺为好色成性的矮脚虎王英搭成一门令他满意的亲事。隔了很久,待打下了祝家庄后,才物色到了合适人选,即武艺与容貌俱佳的扈三娘。宋江自知王英配不上扈三娘,无奈他的情面大,扈三娘只得答应了。从王英的角度来看,宋江当大哥的,说到做到,怎不感奋与折服呢!

但要注意了,正因为一言有九鼎的分量,有必须兑现的责任,所以承诺就不可轻易做出。真正有责任、有信誉的人,绝不随意承诺、轻言承诺。

我们公司编过《高山流水——历史上的知音故事》一书,顾名思义,收集的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比较有名的知音故事,其中有一篇《季札挂剑》说的是朋友之间的承诺: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的佩剑,季札拟赠与他,但考虑到出使任务尚未完成,剑还用得着,所以没有明言,待返归时送上。孰料季札再经徐国,徐国国君已抱憾而终。季札很感伤,把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坟墓上。季札为什么不把心意先告知徐国国君呢?像季札这样具有深厚修养的人,不会贸然做出承诺,这也不是要为自己留下转圜的余地。对于君子来说,信义比什么都重要,承诺不仅仅是面向他人的,更是针对自己的。所以季札不随便承诺还未做成的事,也不随便更改内心已认定的事。这是季札不事先明言献剑的原因,也是季札最后慨然挂剑的原因。

有的人心热,很愿意帮人忙,但凡别人有要求,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一个人既然表示为难,开口求助了,他便有所付出。付出了信任,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付出了自尊。而对方既然答应了,承诺帮忙,自然有所期待。如果承诺最后没有兑现,或者打了折扣,那求助者失望不说,还有羞辱感,甚至认为对方未尽心尽力,有敷衍和轻视他的意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