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文化:构建认同与方法建构

企业文化:构建认同与方法建构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首先建立的是人对于企业的认同。还有一层意思往往受到忽略,成型的组织文化所带来的价值认同还具有淘汰和筛选功能,即把道不同者排斥出去。总之,文化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塑造与其投契的人,同时也于无形中排除与其不合者。谋事有方法,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进一步带来做事方法上的认同。企业文化也塑造着人对他所扮角色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构建认同与方法建构

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很模糊,因此有人说了,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这是调侃了。事实上文化作为某种价值观所承载的特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性格、气质。

在本书第二章中我们曾经说过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关系本位”,视“关系”为至上价值,因此我们重视人事的“进退”,懂得适时“取舍”,对待他人肯“给面子”、“留余地”,什么都“不为已甚”,是为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不顺,在遭遇逆境的时候,总以坚忍的态度等待“转机”的来临,因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而处在人生巅峰位置时,通常持盈戒满,战战兢兢,防止得意忘形,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我们今人纵然很少阅读中国的文化经典,对经典所倡导的价值观较为陌生,但人生态度、行为方式不自觉地遵循这些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这些都是社会事实,昭昭可见。这就是文化对我们国人性格的塑造。

企业是个小社会,一个成熟的企业自有它的文化,也应有它的文化。依据文化的理路来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好的企业是“活”的。“活”,指的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运作状态、气氛。如果没有文化的协调和塑造,缺乏人与人相处之道,企业只是人的机械结合,人力资源就不能尽其用,后果是人对企业产生不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游离于企业之外,与企业格格不入。企业于是乎缺乏生命力,难活长。

文化首先建立的是人对于企业的认同。

1.价值认同

认同,首先是价值观的认同。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不一致,无法取得共识,就不能一起谋事。谋事的前提是道——价值观的吻合。文化,首先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形下,人的行为具有协同性,甚至不约而同,有如“默契”。

我们看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央视做过一期节目,记者分别采访天津贵阳石家庄等地,在市中心车辆如织的路口,多数行人无视交通规则,堂而皇之,穿行自如;这一现象,被戏称是“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走,只看人不看灯”。这和西方社会中所常见的普通人严守交通规则的自律精神迥然有别。我并无批判什么的念头,我也不否认有不少国人对待交通规则的态度是敬畏的,但每天在各地几乎不约而同上演的“中国式过马路”情节,确实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证材料,可以证明我们国人某种“日用而不自知”的集体意识,或者说文化心理结构,即讲究通权达变,否认规则至上。

德国哲学家康德剖析道德,视道德为一种绝对的自我约束、规范。所谓“绝对”,是说不以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规则,是什么,就一定是什么,不能不是什么,没有打折扣的余地。我们的文化则不然。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只看车离我是远还是近。如果车距较远,暂时安全,即使红灯亮着,又何必呆在路边等绿灯亮呢?我们所抱定的宗旨是:车不妨人,人不妨车,两不相妨,各取其便。即,我们对待一个规则,总要视情况而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绝对、无条件的。所以,红绿灯所代表的交通规则并不能有效约束我们国人的行为,这就是“只看人不看灯”的原因。那“凑够一撮人就走”又是基于何种逻辑发生的呢?既然行人都抱有通权达变的价值观,都在看人而不看灯,都在准备随时过马路,自然形成默契,往一团凑,于是就有了集体穿行的现象。试想,如果仅有极个别人不守规则,当看到绝大多数人规规矩矩时,他可能有所顾忌和犹豫,不敢太明目张胆的。

这是“道同则相为谋”的一则有趣的实证材料。当然,集体性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是我们不赞同的,我们只是通过这个事例来说明价值认同的必要性。通过文化的塑造力和影响力,培养出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是人们能够一起合作共事的前提。

还有一层意思往往受到忽略,成型的组织文化所带来的价值认同还具有淘汰和筛选功能,即把道不同者排斥出去。我们借用《水浒传》中的事例,起先的梁山大头领、白衣秀士王伦,被淘汰出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气量狭小,妒贤嫉能,特别不讲义气,晁盖等人落难来投奔,全然没有同情援救的意思,只想早点送“神”出门。所以被义气至上的林冲看不惯,把王伦给火拼掉了。淘汰王伦是梁山壮大的一个必经途径,其人的性格气质与梁山所要代表的文化不协调,即使没有林冲的出手,还是会有类似的结局,除非他自己有了大的转变。

总之,文化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塑造与其投契的人,同时也于无形中排除与其不合者。价值认同,是组织成型、合作共事的基础性条件。(www.xing528.com)

2.方法认同

道同则谋。谋事有方法,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进一步带来做事方法上的认同。

我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EMBA同学黄忠杰,曾经在麦德龙、沃尔玛等在华外企工作,资历很深,有出色的业绩。他在外企浸润多年,对它们的企业文化感受、体味颇多。他发现那些著名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显而易见,就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上。他认为麦德龙员工处理细节的意识和能力,沃尔玛员工对待程序的态度和方法,就打上了各自企业文化的烙印。

他说的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举个例子,过去工厂里师傅带徒弟,徒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跟着师傅学,亦步亦趋,只要细心和勤奋,过不了多久就能大致学得有模有样。“传帮带”就是一个方法传递的过程。徒弟认同师傅,自然认同师傅做事的方法。

再往远处说一点。前面讲过我们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熏陶,很自然地在与人相处时懂得退让,懂得顾全他人,不逞能,不随便竞争,免得有伤和气。我们看《水浒传》,梁山中人特别推崇兄弟义气,个个自觉把情义摆在中间。这可说是他们的文化。第八十六回写到梁山对阵贺统军。那个贺统军被镇三山黄信一刀砍在马头上,贺统军弃马而逃,可又碰上杨雄、石秀、宋万等人,“众人只怕争功,坏了义气,就把贺统军乱枪戳死”[1]。可见梁山众好汉很有讲义气的自觉性,为避免争功,伤了和气,都有默契,干脆把贺统军戳得个死无全尸,意思是功劳乃集体的。这么做好像对黄信不大公平,忽略了黄信的首功,但保全了众兄弟的情感

3.角色认同

每个人在企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角色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文化也塑造着人对他所扮角色的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干一行爱一行”,没有勉强、为难、将就之处。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人接受他要扮演的角色,调动起他的积极性,自觉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即唤起了他的使命感

使命不一定就是宏大的,不一定非要关乎“为万世开太平”,使命也可能极为平常,涵融于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男女结婚,自觉认同丈夫、妻子的角色,协力把家庭顾好,也是使命,也有意义。资本主义兴起,有它的精神基础,其内核是新教伦理,把赚钱视作使命。赚钱就是个极世俗化的行为,但新教伦理把它使命化后,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角色认同之所以重要,就是树立人对于责任的主体意识。第一章我们曾经提到,成为责任主体自然要去寻求必要的责任能力。此处我们重提:角色认同使人干一行爱一行,同时又使人专一行精一行。

一旦人不认同他的角色,就有情绪了。不愿全心投入,动力不足,于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效率低下不说,还影响到整体气氛。这是其一;有情绪则喜欢盘算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第一章里我们讲过有“找平衡”这种现象,在情绪的支配下人很可能根据回报来决定投入,看起来很理性,其实是意气用事,是在闹情绪。这是其二;对角色不认同,当然不排除有更大理想要追求的可能性,渴望更适合的角色,但更常见的是见异思迁,或者好高骛远。见异思迁是定力不够,好高骛远是定位不准。无论是定力不够还是定位不准,都将加剧心理的失衡,引起更多的、更大的情绪。这是其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