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把握,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的自信活力

科学把握,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的自信活力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古人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赋予并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认识,对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把握,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的自信活力

小康”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从历史渊源来讲,“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稍微过上安康的生活。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作者假托孔子把人们经历过的社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夏代以前那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另一种是夏、商、西周时期那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比“大同”社会低一层次的社会模式,在这种以“天下为家”为特征的小康社会中,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可见,古人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此都做了十分重要的阐述。(www.xing528.com)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苦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赋予并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认识,对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