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密难题: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

斯密难题: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学者们探讨道德与经济关系时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学者们认为,斯密这一论点对人自利经济行为的社会性进行了完美的阐述,表现了其合理性,所以,斯密的这一理论也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经济人理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以此为基础演化的斯密伦理思想,被学者们称为道德人理论。可以看到,无论是经济人范式,还是道德人范式,都来源于斯密的著作与思想。

斯密难题: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学者们探讨道德与经济关系时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相应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式经济人范式、道德人范式。

所谓经济人(希腊语:homooeconomicus),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经济理性的,行为目标就是获得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例如,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这也常被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是和谐共生的。换句话说,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在增加社会整体的利益收益,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学者们认为,斯密这一论点对人自利经济行为的社会性进行了完美的阐述,表现了其合理性,所以,斯密的这一理论也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经济人理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

所谓道德人,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阐述的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这三者都是人的道德性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演化的斯密伦理思想,被学者们称为道德人理论。这一理论源自《道德情操论》一开篇就表明的观点:“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该书中还有一段话:“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的、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把自己看成世界中的一个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国民总体中的一员。”不仅如此,书中还强调:“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人人应当随时地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微小利益。”这三段话中都能看出斯多葛学派的痕迹。

可以看到,无论是经济人范式,还是道德人范式,都来源于斯密的著作与思想。然而,学者们在对这两类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济人范式”与“道德人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化,这两种范式也逐渐呈现水火不容的态势,出现了“经济非道德”“道德不经济”的说法。例如,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指出:“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甚至提出:“经济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www.xing528.com)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此现象称为“斯密难题”,即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同情心原理与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心原理相互矛盾。有些学者认为,人性本善的道德利他主义的社会道义论与人性本恶的经济利己主义的个人目的论共生于斯密理论中,是因为斯密受了法国唯物论的影响,导致了思想上的转变。

罗宾斯则认为古典经济学牵涉了与经济系统自身运行无关的价值观念,而且所涉及的某些规范性前提与假设并不属于实证科学范畴,所以罗宾斯认为古典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凯恩斯也认为:“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在方法上是抽象的和演绎的;在范围上是实证的,而不是伦理的或应用性的。”布坎南也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科学,追求真理而不受价值判断的影响。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假设——理性经济人、规范与实证的严格划分以及价值中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学与伦理的割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