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秧苗移植技巧:小苗带土与拔秧插秧的区别及影响

秧苗移植技巧:小苗带土与拔秧插秧的区别及影响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田准备工作做好,就可以进行秧苗移植。早稻移植方式有两种:一是小苗带土移植。秧苗长到一寸至二寸的时候,用特别的铁锹连土铲走,移送到大田里种植。二是拔秧和插秧。根据先进经验,小苗带土移栽需要掌握五个基本技术环节,即“早育、密糯、短令、带土、浅插”。联民大队的实际操作结果显示,小苗带土移植并没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秧苗移植技巧:小苗带土与拔秧插秧的区别及影响

秧苗渐渐长大,就可以移植到大田里了。移植前先要整理好大田,当时提出的要求叫“不种毛田,不种白水田”[26]

毛田,指没有翻垦的田。插秧前,大田里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垦田与摊田。翻垦大田是一项重体力活,常常是四五个男劳力(有时也夹杂着一两个女村民)排成一队,一铁耙一铁耙地带水把田里的土块翻个身。四五把铁耙一起挥动,一排排田里的泥隔水翻了个身,有时会弄得人一身水。当然,偷懒的人会“便船带便货”,趁着大家一起用力的机会少出一点力[27]

田里的土全部翻转,田就算垦好了。接着需要摊田。农民们手握摊田铁耙,和着水在田里作业。先尽最大的可能把田土耙碎,然后耙平田面。摊田都在放满水的田里进行,田里的水为农民提供了平面参照,使农民可能把田摊平。当然,摊田要有“本事”,也要认真。田摊得好不好,插秧时立刻见分晓。田没有摊好,秧就难插,有的时候,插下去的秧甚至会浮起来。传统垦田都用铁耙,垦出来的田土块大,想摊平整不容易。1970年代中期以后,联民大队一带有了拖拉机耕田,田土打得细,摊田的活就好干多了。令人疑惑的是:原先一年两季,两次垦田摊田,多少人干得腰酸背痛,手掌心磨出了血泡。拖拉机来了,农民们不再需要垦田,摊田变得十分容易,省了工,更省了力。但是,农民们照样很忙,照样辛苦,“双抢”照样十分紧张,很多生产队要到立秋前一天的晚上才最终完成插秧任务。农业技术引进省的工都被消解在无孔不入的“磨洋工”之中。

田摊好,要给田里施基肥[28]。基肥包括大粪、肥田粉、羊灰等,其中,施羊灰让很多农民记忆犹新。生产队里的男劳力把羊灰从农民家的羊棚里挑到田边,三五公尺堆一堆。队长再派人用双手拉开羊灰,均匀地撒到田里面。羊灰很臭,拉开的一条条实际上是浸透了羊粪的稻草,农民们把施羊灰戏称为“吃羊肉面”。

大田准备工作做好,就可以进行秧苗移植。俗话说,“插秧不过立秋关”,过了立秋关,晚稻产量要减半。联民大队一带,晚稻的移植时间通常在7月底到8月8日。早稻的移植时间在5月份,下表3-4可以看到联民大队早稻移植的时间安排。

表3-4 1975年度早稻插秧次序情况

资料来源:周生康,《工作笔记》,1975年5月20日。

早稻移植方式有两种:一是小苗带土移植。秧苗长到一寸至二寸的时候,用特别的铁锹连土铲走,移送到大田里种植。二是拔秧和插秧。这里先看一看小苗带土移植的情况。

1968年,海宁斜桥公社仲乐等大队从外地学了小苗带土移植技术,1969年开始在全县推广。1970年,联民生产大队开始早稻小苗带土移植,当年4月份,全大队共计试验完成小苗带土移植128.5亩,其中胜利队完成量最多,达40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根据先进经验,小苗带土移栽需要掌握五个基本技术环节,即“早育、密糯、短令、带土、浅插”。与传统的移植相比,带土移植可以减少稻根的损伤,移植后成活快,因而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但是,小苗带土移植的操作比较困难,秧苗太小,不容易均匀地种植到大田里。联民大队的实际操作结果显示,小苗带土移植并没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几年以后,小苗带土移植就停止了。(www.xing528.com)

在人民公社时期,水稻移植包含拔秧、插秧两个关键步骤。

拔秧是“扎堆的活”,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一起做。每个人拿一只双面平板的小凳子,叫秧凳[29]。秧凳放在秧板上,农民们坐在秧凳上用双手和着水拔起秧苗。拔秧算比较轻松的活,但是,活再轻松,以同样的姿势干几个小时,总是对人的身体的考验。拔秧需要手上功夫,包括手势的掌握、手指的力量。手上功夫不够,拔秧就会出现两大问题。或者连根带起的泥土太多,洗根十分困难;或者拔断秧根。前者只不过影响拔秧的速度,后者却“拔死了秧”,拔秧时看不到,插秧时见分晓,会“被人骂的”[30]。1960年代末,贾家场一位刚从上海回乡的知识青年去拔秧,一用劲,就把秧根拔断,她脑子里一直纠结着:把拔断的秧丢在一边还是与好秧一起扎起来?丢在一边,拔断的秧浮在水面上,“当场很难看”;扎起来,插秧时被人骂,也没面子。

拔秧的时候,两个人占一块秧板,从秧板的一头拔起,直到整条秧板拔完。在这里,谁与谁一起拔秧就很重要。两个快手一起拔,他们可能会远远占先,虽然不增加工分[31],但是很有面子。两个前天刚刚吵架的人一起拔,左也不舒服,右也不爽快。在两个人拔秧的过程中,一个人只想偷懒,只拔秧板的三分之一,让另一个人多拔,可能会“拔秧拔出一肚子气”。因此,一到秧田里,大家都会急急地自己找好“搭子”。有时候,队长会喊,大家一起下秧田,“挨着个儿排过去”。这样,碰到谁就与谁合拔一块秧板,省得“找人找出气来”。

坐下来拔秧了,秧田里一片叽叽喳喳声,这是老人们至今难以忘怀的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人们记得祝家两姐妹的“厉害”与“坏五男”的“嘴坏”,以至于那一天,两姐妹竟然把“坏五男”按到了秧田的泥水里;人们记得那个刚刚下放的上海小姑娘看见一只蚂蟥叮到脚上,惊叫着,喊着,还流出了眼泪;人们记得小脚老人顾彩林在秧田沟里走路歪歪扭扭的,有一次,脚一滑,“一屁股坐到了秧板上”。在叽叽喳喳声中,农民们的双手在秧板上快速移动,两只手指一用力,几棵秧就连根拔起,抓到了手里。等到双手抓满了秧苗,就把两只手里的秧合在一起,到秧田沟里用水把秧根上的泥洗干净,用事先带来的稻草扎起秧苗,一扎秧就完成了,丢在身后,等待着运到大田里。

在生产队里,拔起的秧苗必须当天插完,因此,拔秧的时间与数量是计算好的。最紧张的“双抢”期间,生产队常常凌晨3点左右就吹起哨子,叫大家起来拔秧,一则为了抢时间,二则凌晨拔秧气温较凉一些,对秧苗的伤害小。到吃早饭的时候,全队的拔秧任务就完成了。

大田与秧田的距离远近不等,但秧苗都要人工挑到大田里分散堆放。生产队里男劳力充裕,挑秧的活都由男劳力包下,陈家场男劳力少,青年妇女也要挑秧。农民们通常用土箕挑秧。土箕装秧,秧根并在一起,秧的叶子朝外,叶子不会碰伤。技术好的农民可以“装秧装到半人高”。秧挑到大田里以后,沿着大田的边上分散堆放,以便均匀地“丢”到田里。

准备插秧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民先到田的两头约距离田边1公尺处“打秧桩”,[32]农民们以两棵秧桩为准,拉直秧田绳。两条秧田绳之间划出了一个人插秧的空间,农民双脚站在居中位置,双脚的左面、右面、中间各插2丛秧,横向一共插6丛秧,纵向则从田的这一头一直插到田的那一头。秧桩规定了两根秧绳之间的宽度,各个不同时期,因为上级的布置不同,宽度也各不相同。在人民公社时期,总的趋向是插秧密度的增加,例如,原先秧丛之间的距离是5寸×6寸,秧绳之间的距离为3尺;后来要求“合理密植”,秧丛之间的距离变成3寸×4寸,秧绳之间的距离就缩小到1尺8寸。插秧密度的不断增加是生产队集体“过密化偏好”的形象案例。

秧绳拉好了,一扎扎秧也被分散地“丢”到秧田绳之间,一场自然的插秧竞赛马上就开始了。农民们都从大田的某一头下去,一边插秧,一边向后退去。同时可能有10多个农民一起下田插秧,手脚快的农民手到水起[33],一丛丛秧很快立在田里了。手脚慢的农民被慢慢地抛在“前面”。不久,农民一个个把自己负责的一排秧插完就“上岸”了,把少数几个农民“关”在田里。麻烦的是,手脚快的农民可能把田里的秧扎拿走了,被“关”的农民缺少秧扎,不得不大声喊叫:“快给我送扎秧来,快给我送扎秧来。”

插秧是“大兵团作战”,在“双抢”时节,到了下午3点钟以后,太阳渐渐偏西,阳光不再毒辣,队长就安排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一起下田插秧。插秧的场面十分热闹,笑话、脏话、讽刺话、下流话满田里飞,不时地闹出一些争吵来,大多是闹着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