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业结构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行业结构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各年分值变化情况来看,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商品行业的行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调整,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行业结构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1.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评价结果情况

(1)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得分情况分析

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体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商品行业的行业结构发展整体水平。数据处理显示,2011年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商品行业的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总体处于中等偏良好状态,分值变化区间为[77.62,80.86],平均得分为78.55,具体图4-9所示。从各年分值变化情况来看,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商品行业的行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调整,呈现良好发展趋势。评价结果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商品的行业结构水平较好,但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受国际贸易摩擦、国内资源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出口商品行业结构水平波动变化再所难免,但行业整体仍然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要素构成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趋势。

图4-9 2011—2018年出口商品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评价结果

(2)各行业结构水平发展情况分析

表4-10给出了2011—2018年12个行业的行业结构总指数8年得分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各行业得分均值在[73.65,81.59]区间内变动,信息技术、音视频设备、家用电器3个出口行业达到良好状态,其中信息技术行业得分均值最高,仿真饰品行业得分均值最低,处于合格水平。总体而言,12个出口行业的“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出口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攻坚克难时期,各出口行业的行业结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其中信息技术、音视频设备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结构水平相对更好,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技术创新对行业结构水平有正向相关性。

图4-10和表4-10给出了12个受调查出口商品行业的“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的得分情况和发展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各行业得分在[71.63,86.61]区间波动,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多数行业在2014—2015年度或2016年度得分处于最低水平,最低分发生在2018年度鞋类行业。各行业“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普遍呈现一定程度的先降后升态势,家用电器、照明设备、信息技术、家具、食品接触产品、箱包、加工食品7个行业增长势头显著,仿真饰品、鞋类2个行业有着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综合而言,各出口行业“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得分不高但普遍呈现较好的增长趋势,一定程度说明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各类资源禀赋优势逐渐消失、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的新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阵痛期,各出口行业都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形势的冲击,以往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出口贸易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一些对资源禀赋敏感的候鸟型产业正逐步外迁到国内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地区,如:鞋类行业,大多数出口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机器换人”等措施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在规模结构、配套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都正在发生重要调整。

图4-10 2011—2018年12个受调查行业“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发展趋势情况

表4-10 2011—2018年12个受调查行业“S行业结构水平”总指数得分情况

续表

2.行业结构水平二级指标评测结果分析

行业结构水平的二级指标包括“SS规模结构”“SO配套实力”和“SM市场结构”三个,其得分由对应三级指标得分加权和得到,计算处理得到2011年至2018年三级指标得分,分别叙述如下。

(1)二级指标“SS规模结构”评价结果

①“SS规模结构”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二级指标“SS规模结构”评价得分情况如图4-11所示。可以看出,二级指标“SS规模结构”各年得分普遍都在80以上,平均得分达到81.37,处于良好状态,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规模结构较好,大规模企业拉动效应较突出;从得分变化趋势上看,2011年至2018年整体上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评分变动趋势充分说明当前大中型规模企业出口比重呈现日趋增长趋势,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的行业集中度、企业规模水平等近年一直呈现出处于提升的趋势,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实际情况。

图4-11 2011—2018年出口商品“SS规模结构”评价结果

(2)“SS规模结构”各行业得分情况分析

表4-11给出了2011—2018年12个行业“SS规模结构”发展8年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各行业8年得分在[67.70,92.98]区间内变动,仿真饰品行业在2012年得分最低,信息技术设备行业2017年得分最高;进一步分析得分均值情况,各行业均值在[70.08,90.38]区间内变动,各行业的规模结构水平得分离散程度较大,信息技术设备行业得分均值最高90.38,说明其规模结构水平非常好;家用电器、照明设备、音视频设备、玩具纺织品服装5个行业得分均值在80以上,说明其规模结构水平达到良好状态;其他行业得分分散在70—80之间,其规模结构水平一般,仿真饰品行业规模结构水平最低,得分均值也最低。从得分变化趋势来看,除鞋类、仿真饰品行业得分增长趋势不明显以外,其他行业得分都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规模结构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规模结构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大多数行业得分增长态势显著,一定程度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规模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提升的态势。

表4-11 2011—2018年12个受调查行业“SS规模结构”指数得分情况 

(2)二级指标“SO配套实力”

①“SO配套实力”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二级指标“SO配套实力”评价结果如图4-12所示,可以看出各年评价得分全部高于80,处于良好状态,平均得分达到83.21;从得分变化趋势上看2011年至2018年整体上呈现U形的发展态势,最高得分为2011年的85.07,2016年得分最低,为81.21,商品出口企业的配套实力在2011—2016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降低至最低点后,从2016—2018年开始呈现回落上升趋势。总体而言,二级指标“SO配套实力”得分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长期对外贸易加工中积累了较好的配套结构基础,产业链上、下游各类要素齐全,原材料、零部件的自我配套能力强,虽然当前正经历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但雄厚的前期基础和外部环境因素倒逼作用,正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出口产业配套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图4-12 2011—2018年出口商品“SO配套实力”评价结果

②“SO配套实力”行业得分情况分析(www.xing528.com)

图4-13和表4-12给出了2011—2018年12个行业SO配套实力8年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各行业8年得分在[73.68,88.72]区间内变动,多数行业都存在少数年度得分低于80,只有家用电器、仿真饰品、玩具、加工食品4个行业全部年度得分都高于80,信息技术设备在2014—2015年度得分为最低得分;各行业得分均值在[81.59,84.91]区间内变动,12个出口行业全部都达到良好状态,其中出家用电器行业得分均值最高,纺织品服装行业得分均值最低。在得分变化趋势方面,多数行业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行业得分最低年份普遍出现在2013年度或2014—2015年度,只有仿真饰品1个行业出现连续波动下降趋势。总体而言,12个出口行业配套能力发展均处于良好水平,与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出口行业的配套情况基本相符,面对经济新常态时期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国内资源禀赋优势消失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出口产业配套要素稳定性也受到较大影响,产业配套结构不断变动调整、在波动中曲折演进升级。

表4-12 2011—2018年12个受调查行业“SO配套实力”得分情况

(3)二级指标“SM市场结构”

①“SM市场结构”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二级指标“SM市场结构”在2011—2018年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平均得分为73.08;从得分变化趋势上看,2011年至2018年呈现出两拨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2011年到2013年为第一波,2014年高位回落后开始第二波提升趋势;最高得分为2018年的75.29,2014—2015年得分最低为71.85,评价结果充分揭示了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出口市场变化起此彼伏、风云莫测,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的市场机构水平也在波动变化、曲折上升。

图4-13 2011—2018年出口商品“SM市场结构”水平评价结果

对比3个行业结构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SS规模结构”,“SO配套实力”整体水平明显高于行业“SM市场结构”,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市场结构发展滞后于在规模结构和配套结构的发展,长期的外贸加工积累了粤港澳大湾区良好的规模结构和配套实力,同时也在广大出口企业中形成了代工思维痼疾,对海外市场开拓缺乏信心,自主品牌培育投入不足,面对不断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资源禀赋消失显得束手无策,市场结构水平发展波动曲折、增长艰难。

②“SM市场结构”各行业得分情况分析

表4-13给出了2011—2018年12个行业“SM市场结构”8年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各行业8年得分在[63.71,80.58]区间内变动,各年度得分普遍在70分左右徘徊,只有信息技术设备行业在2018年度得分达到80以上,各行业得分普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行业得分均值在[69.00,74.89]区间内变动,纺织品服装、鞋类行业得分均值低于70,处于偏低水平,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行业市场竞争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得分变化趋势方面,只有玩具、仿真饰品行业呈现出较明显的连续下降趋势,信息技术设备、家用电器、食品接触产品等3个行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他行业普遍呈现较平稳的发展态势。总体而言,12个出口行业“SM市场结构”指标得分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符合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行业的市场开拓情况,出口企业多数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缺少自主品牌建设,对贸易商和海外品牌依赖非常高,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低迷的形势,出口行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表4-13 2011—2018年12个受调查行业“SM市场结构”指数得分情况

3.行业结构水平三级指标标测结果分析

“行业结构水平S”有7个三级指标,分别由二级指标“SS规模结构”,“SO配套实力”和“SM市场结构”分解得到,下面按归属二级指标来组织叙述。

(1)“SS规模结构”对应的三级指标的评分情况

二级指标“规模结构SS”包括大型企业比重和“SS2企业规模水平”两个,二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如图4-14所示。三级指标大型企业比重反映的是产值或销售额集中在大规模企业或超大规模企业的程度,评价结果显示SS1得分变动区间为[82.55,84.60],得分均值为83.78,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水平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得分变化趋势来看,2011—2018年大型企业比重指标得分呈现较明显的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最高分分值。评价结果说明,在国际国内各类因素倒逼作用下,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正逐渐地向大规模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度正在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三级指标“SS2企业规模水平”反映的是出口企业规模整体水平,其得分区间为[68.70,79.69],得分均值为74.80,说明出口企业规模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也揭示了绝大多数出口企业依然为中小规模企业;从SS2得分变动趋势来看,2011—2018年度得分处于波动增长状态,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企业规模水平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

图4-14 2011—2018年出口商品行业行业结构水平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对比两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可以发现,三级指标“SS2企业规模水平”评价得分普遍低于大型企业比重指标,说明虽然行业集中度水平较高,出口企业在数量上仍然是中小企业为主体;但从增长速度上来看,“SS2企业规模水平”要快于大型企业比重,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产值或销售额集中在大型企业程序的增高会提高行业门槛、淘汰小规模企业,加快企业规模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规模结构整体调整。

(2)“SO配套实力”三级指标得分情况

二级指标“SO配套实力”对应三级指标有两个:“SO1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和“SO2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两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如图4-15所示。三级指标“SO1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反映的是行业内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配套发展情况,评价结果显示SO1得分变动区间为[81.19,85.14],得分均值为83.37,说明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内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配套发展状况良好。从得分变化趋势来看,关键原材料的配套发展情况在2011—2016年出现持续的下降,从2011年的84.98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81.19,2017—2018年逐渐回升,在2018年达到最高即85.14,评价结果揭示在2011—2018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出口行业的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出现整体性的大波动,一定程度上说明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和上游企业等产业要素受外部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三级指标“SO2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反映的是行业内主要零部件的供应配套发展情况,评价结果显示SO2得分变动区间为[81.23,85.16],得分均值为83.02,说明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内主要零部件的供应配套发展状况良好。从SO2得分变动趋势来看,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在2011—2016年出现持续的下降,从2011年的85.16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81.23,2017—2018年逐渐回升,在2018年达到84.49,这种变化趋势也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出口产品行业的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虽然处于良好水平,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

图4-15 2011—2018年出口商品行业行业结构水平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对比两个三级指标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原材料配套能力略优于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除了2011年、2016年“SO1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略低于“SO2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得分外,“SO1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的得分均高于“SO2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在得分趋势方面,“SO1关键原材料配套能力”和“SO2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在2011—2018年期间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都受外部市场因素影响产生较大波动,也说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配套结构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SM市场结构”三级指标得分情况

二级指标“SM市场结构”对应的三级指标有三个:“SM1市场占有率”“SM2发达市场比例”“SM3自主品牌比例”,三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如图4-16所示。三级指标“SM1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出口商品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评价结果显示SM1得分变动区间为[65.97,70.98],得分均值为68.86,处于较低的水平;从得分变化趋势来看,2011—2013年“SM1市场占有率”指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2013年之后呈现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评价结果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行业市场占有率水平并不是很理想,且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三级指标“SM2发达市场比例”反映的是反映企业市场中出口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评价结果显示“SM2发达市场比例”的得分变动区间为[80.00,85.09],得分均值为81.82,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发达市场的比例水平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得分趋势来看,2011—2013年“SM2发达市场比例”指标得分呈现持续的增长态势,2013年之后出现明显的回落至2014—2015年的80.34,2016—2018年发达市场比例得分出现回升到85.09,评价结果说明面对日趋严峻的贸易摩擦、贸易战,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在持续增强,出口产业呈现较强竞争力。三级指标“SM3自主品牌比例”反映的是行业内出口商品的自主品牌比例情况,评价结果显示SM3自主品牌比例的得分变动区间为[66.24,70.30],得分均值为67.68,说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出口行业的品牌能力较低;从得分变化趋势来看,2011—2018年SM3得分呈现微弱的波动增长态势,2018年得分最高即70.30,一定程度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增强,产业的自主品牌比例水平虽然偏弱,但正在不断提升和增强。

图4-16 2011—2018“SM市场结构”对应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对比三个三级指标评价结果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的“SM2发达市场比例”要明显高于“SM1市场占有率”和“SM3自主品牌比例”,且从这三个指标近几年的趋势变化来看,出口发达市场比例的形势仍然较为乐观,而出口的市场占有率和自主品牌比例的改善空间依然非常大。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过去的比较优势已不再存在,我国出口贸易不仅面临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和产业回流政策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遭到价格歧视和反倾销的案件逐年递增,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日趋艰难、生存压力也与日俱增,对此粤港澳大湾区出口产业必须主动应对,加快产业转型、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品牌能力,迎接国际市场的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