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端农业理论与实践简介

高端农业理论与实践简介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1列出了2003年以来,国内学者关于“高端农业”、“精品农业”的定义。

高端农业理论与实践简介

1.2.1境外高端精品农业发展情况

由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走了各不相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资源禀赋与宁夏相似,人多地少的日本和以色列走了一条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其以狭窄而有限的资源,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业,努力实现最大的收益,通过对资源、土壤、气候以及农作物本身、资金等全方位的考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高端精品农业的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Howard提出有机农业以来,有机农业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准高端精品农业,截至2011年,世界有机农业用地已达到3 720万公顷,占总农业用地的0.9%,有机食品的销售额达到了630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经普遍成为高端消费群体的一种新时尚。2016年,在世界统计范围内,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积已达到5 780万公顷,中国凭借230万公顷的面积位居有机农地面积第三大国,但依旧与排在首位的澳大利亚相去甚远。有研究指出,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1.5%的份额,达到120万~153万公顷,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十足的潜力。

中国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无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农业发展环境恶化,为谋出路,开始转向发展精致农业。经过20多年发展,精致农业已在全岛开花,形成了走精致高效农业道路的共识和理念,建立了一整套体制机制。现在,台湾的精致农业已经成熟化,台湾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

1.2.2国内精品农业理论与实践

(1)国内精品农业的实践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指出,“我国农业应当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提出了发展品牌农业,并认为“由数量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有其必然趋势”。精品农业与“两高一优”农业和“品牌农业”含义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显著区别。可以说,精品农业是“两高一优”农业和“品牌农业”的更高发展层次和必然发展结果。在国内,最早提出并实践精品农业的是北京郊区。1995年,北京四季青乡生产的樱桃每公斤卖到20元,每公顷收益达45万多元,当时北京海淀区政协主席张志田撰文称“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是一条成功之路”,“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耕地之内,发展最有价值的种植业养殖业,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种养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市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1997年大连农业精品工程正式启动,到1998年,农业精品工程总数达175项,实现产值19.5亿元,利润3.6亿元,出口创汇1.2亿元。至2000年,大连两条精品农业带已见雏形。浙江省于2002年提出建设浙江精品农业大省,到2008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中已列入精细农业的内容,科技部在筛选“面向21世纪解决16亿人口食物安全的关键技术”项目时,对精细农业给予了充分重视,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在北京搞精细农业示范区。一些地区相继制定了精品农业发展规划,如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制定印发了《西湖区“十二五”都市精品农业发展规划》。2015年,黑龙江省海伦市面对发展良机,把富硒产业开发纳入海伦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寒地硒都”的工作目标和“打寒地富硒品牌、走精品高端之路”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富硒特色精品高端农业。

(2)国内关于精品农业的理论探讨

截至目前,精品农业发展实践在国内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关精品农业的理论探讨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表1.1列出了2003年以来,国内学者关于“高端农业”、“精品农业”的定义。

表1.1 国内学者对“高端农业”、“精品农业”的定义(www.xing528.com)

续表

关于精品农业的含义及特点,2007年,张道航提出,精品农业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地方特色等产品特征,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等市场特征,生产、储运、销售集约化的产业经营特征,环保、节约、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特征,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的最高效、最高级、最重要的产业层次。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题中要义,精品农业的实现蕴含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但精品农业更注重结果,即生产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市场上高品质、高价位并能给农民带来更高收入的精品。2009年,史先虎将精品农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评价:认为精品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是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出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并通过高产业化的市场运作,从而获得高收益的一个全过程。

关于发展精品农业的必然性,韩伟达2009年提出,走精品农业之路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这一必然性源于三个现实瓶颈:即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本质和核心,具有“优质、安全、高效”的特征,发展精品农业,是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三农专家毕慧芳认为,精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关于精品农业的支撑体系,张道航提出,精品农业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现实基础是双层经营体制,并对精品农业的产业化形式、精品农业对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设施及作业手段现代化的促进以及对农民素质提高的促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于精品农业的保障机制,金国峰2005年提出,精品农业的保障机制应包括政府扶持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以及标准化的质量机制。

关于精致农业,2011年向建国报道,台湾苗栗观光协会理事长徐享鑫指出:精致农业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生产经营模式细腻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产品品质高级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产品处理精致化和组织经营集约化。

关于如何打造精品农业,2007年,张道航认为,精品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精心呵护,包括完善市场体制、培育市场主体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精品农业绝不能玩花架子,更不能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必须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2013年,三农专家毕慧芳提出应“全方位、多角度合力打造精品农业”,追求附加价值高的新、奇、特、优、稀有、珍贵、乐在其中的差异化。人无我有,这就是新;人有我优,这就是优质;人优我特,这就是奇和特;人特我珍,这就是精品农业中的科技含量。提出还可以从品牌、文化、地域以及高科技的手段等方面不拘一格地去打造精品农业。认为“很多人一说到精品农业,首先会觉得它特别贵,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第二觉得投入特别高,没有几千万、几个亿是不能与精品农业沾边的;第三觉得一定要使用高科技装备,跟普通农民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区。精品农业并不是价格上高高在上、投入上高不可攀、技术上高深莫测的高处不胜寒的农业,而是普通人可以长期享受、普通农民可以用心去做、投入也不一定很大的“精品”和“珍品”农业。

(3)宁夏学者关于发展精品农业的论述

2000年,汪一鸣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宁夏在人均占有水土资源、经营规模上处于劣势,但宁夏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生态环境适于某些农产品生产,具有回族自治区特有的优势等,宁夏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开发、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精致农业。2010年,韩治泰提出发展精品农业需要用工业的理念推动,需要从生产准备、生产过程、产品销售、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区间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达到精品生产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