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英:制度性生产的关键

精英:制度性生产的关键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干部通过参与这些非体制性的公共事务积累经验,实践公心,获得支持。而发现翟宽的书记李彦光的个人经历也很不一般,他生于1937年,15岁刚考上初中,就因为父亲干活时受伤,而被迫辍学回家帮忙,1956年就开始做生产五队的会计,1957年20岁时就做大队的团总支书记,后来做副大队长,1963年开始做大队长,1964年就做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一直到1987年才退下来。

精英:制度性生产的关键

那么,这些村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村组的选举来看,当地的村庄选举讲程序也讲民主,讲协商也讲集中。村里进行选举前首先要成立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由老书记负责,再在每一个组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然后进行选民登记,并公示出来。在选举正式开始之前的一个月,选举委员会先在每个组开小组会议,每家至少要出一个代表,村民代表必须参加,集中进行村干部候选人的提名,选出10个左右。信息汇总之后,选举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开座谈会,让10个候选人分别表决心,说明自己要当什么,有什么打算,并且许下承诺,选举委员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各个候选人的表现,从10个候选人中选出8个参加最后的选举。最后一轮是召开全村的村民大会,每个人一张选票,8个候选人在群众面前表决心,进行竞选演说,村民最后选出5个人,当场唱票,并公布结果,票数最多的人当选书记,其他人由书记任命。

从选举本身来看,选举程序的遵守是村干部获得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程序作为形式具有一种仪式性的功能,在这个仪式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并见证了村干部的产生,村民心中由此形成村干部是自己选出来的印象,提高了村民对村干部的认同。在选举过程中,让每一个村民行使了自身拥有平等参与村庄事务的权利,并获得参与感和情感能量 (兰德尔·柯林斯,2009:161),在这种仪式性的活动中也强化了集体团结意识。在湖北某些农村,选举本身已经不讲程序,书记由镇一级来定,其他村干部和组长则是由书记安排,书记成为了上面委任的人,没有经过村民认同,至少是形式上的认同而成为了村干部,其他村干部和组长则成为了书记的助理,甚至是打手。选举本身是民意的表达场,如果连基本的程序与民主都不讲甚至不经过村民选举,被任命的干部就无法被村民接纳认可,而成为单方面的政策执行者,很难成为农民的真正利益代表。

那么如何保证选上来的干部能够当好村干部,村民如何知道选上来的人能够当一个好干部。这首先需要熟人社会的关系基础作保障,因为在熟人社会中,“全村的人对谁都了解,心里都有一杆秤”。因为大家都很了解村庄中的每个人,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为人,所以村民至少能够将村里的好人、贤人选出来。但如何能够知道他适合治理村庄,因为村庄治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这就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就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学习和培养治理经验,让群众对他们的能力进行确证,相信他们能够治理好村庄。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在于村组干部的培养机制,村组干部不是选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村组干部尤其是村一级的干部都有长期的治理实践,经历很长的培养期,他们通过在小组中的突出表现,从而被吸纳进党组织,然后在行政村中开始工作,熟悉村庄内部的事务,接续村庄外部的资源和关系。在长时期的培养当中,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处理村庄中的大小事务,从而减少了因为内部磨合而带来的内耗。退下去的这些老干部也并不是一退休就对村庄事务彻底撒手不管,对于新干部他们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利用自己退下来的闲暇时间发挥余热。从组一级到村一级的所有干部都不断地积累经验,展现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能够胜任治理任务,并且得到群众认可的人。

王书记:1978年高中毕业之后担任生产队的团组织书记

1979年在村里的果树队任会计

1980年任生产队会计

1985年任8个组的会计(和村上会计不一样)

1989年任村上会计(www.xing528.com)

1993年任村委会计划生育专职主任

1996年任村委会主任

2004年辞退会计职务去青海

2008年担任书记至今

豆文村王书记的履历很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村里的老书记70多岁,在村里做了40多年村组干部,20多年的书记。2005年之前杨主任为了给母亲治病,一直在外打工,2005年之后回到村里种地,家庭条件中等,在组里担任了三年组长,因为表现突出,被评选为组干部标兵,后由于工作能力比较强,2011年被选为副主任。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使村庄治理本身作为一个平台,成为了村庄的积极分子实践自己公心与能力的地方,在村庄治理的过程中积累能力并得到村民的支持,最终成为村庄治理的主力。组干部的培养则更多的是非体制性的培养,他们能够得到培养的机会除了担任组里的一些职务以外,还在组里担任红白理事会、社火会以及庙会负责人等职务。组干部通过参与这些非体制性的公共事务积累经验,实践公心,获得支持。因此体制性与非体制性的培养保证了村组干部的能力与村民对他们公心的确证,这是好干部能够被选上来,并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保证。

崇寿村的情况也一样,崇寿村的行政村干部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稳定的干部队伍保证了村庄事务的长期有序进行,以及与外部资源的顺利承接。通过表七中崇寿村1996年至2014年的村干部任职表,可以发现村庄中的政治精英集团比较稳定,很少有起落,更没有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那样的情况。更早期的干部具体任职情况已经很难统计出来,但这些政治精英中的很大部分都是很早就在村两委班子中开始历练了。比如说,翟宽,他是20世纪70年代的高中生,在生产队干活时腿受伤了,伤愈后走路有些问题,但是他的文采极好,在生产队中担任记分员,在一次总结工作时,汇报得非常清晰有条理,被当时的书记李彦光发现,从1975年他就参与到村庄事务中来,刚开始做团总支书记,后来做副大队长,1989年到1996年期间,担任村委会主任。而发现翟宽的书记李彦光的个人经历也很不一般,他生于1937年,15岁刚考上初中,就因为父亲干活时受伤,而被迫辍学回家帮忙,1956年就开始做生产五队的会计,1957年20岁时就做大队的团总支书记,后来做副大队长,1963年开始做大队长,1964年就做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一直到1987年才退下来。中间好几次乡镇都要提拔他到政府任职,但他都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比较适合搞农业,即使如此,公社时期,他还兼任了公社的党委委员。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崇寿村的书记是很稳定的,这保证了整体的干部队伍的稳定,从而使得村庄的发展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延续。

表七 崇寿村1996年至2014年干部任职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